257
搜狐
國資委:落實企業集團境外投資經營責任
7月26日,第二屆國企改革前沿論壇在廣州舉辦,主題為“新活力新動能——地方國企國資改革的創新與實踐”。本次論壇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國有企業改革經驗交流會精神,聚焦改革案例,分享改革經驗,研討改革問題,共商改革大計。
該論壇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南方電網公司、廣東省國資委主辦,南網傳媒公司承辦,國資報告雜誌社、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協辦。
200多位來自政、企、研、媒等方麵的嘉賓參加了本次論壇。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改革辦主任、新聞發言人彭華崗介紹了五年來國有企業通過砥礪奮進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企業界代表和專家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混合所有製改革等進行了主旨發言,來自政府、研究機構、媒體的專家和學者就完善國資監管體製進行了圓桌對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毛一翔表示,政、企、研共論國企改革,較好地實現了意見對話、資源對接和發展對標,論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論劍“供給側”:國企發揮帶動作用
過去五年,國有企業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充分發揮了帶頭和帶動作用。
本次論壇上,來自南方電網公司、陝西煤業化工集團(以下簡稱陝煤)和杭州鋼鐵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杭鋼集團)的代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分享了自身企業的發展經驗。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上述三家企業進行了點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革故鼎新的攻堅戰,更是一場馳而不息的持久戰。”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濟師兼全麵深化改革辦公室主任楊愛民在會上表示。2016年,南方電網公司緊緊圍繞創建“兩精兩優、國際一流”先進電網企業的戰略目標,研究製定了《南方電網公司關於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並取得階段性成效。
據杭鋼集團紀委書記嚴衛華介紹,2015年,杭鋼集團用了150天時間,全麵安全關停了杭鋼半山鋼鐵基地,平穩分流安置1.2萬人,實現了“無一人到省市區政府上訪、無一人到集團公司惡性鬧訪、無一起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三無”目標。這被業界譽為“杭鋼奇跡”,成為全國去產能的典範。
陝煤所從事的煤炭、煤化工、煤電、鋼鐵等主要產業,均處於過剩的傳統產業領域。近年來,陝煤以轉型戰略為先導,以體製改革為突破,以結構調整為抓手,以聚合共識為保障,開啟了改革轉型的蛻變之旅,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陝煤的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均居全國煤炭企業第三位。
李錦認為,近來國企業績的回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直接關係。從近幾個月的國企尤其是央企的業績表現來看,中國國有經濟正在進入“長周期”的新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紅利正在形成。李錦建議,未來應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企產權改革為抓手,內外動力齊發,保持國企良好的改革與發展勢頭。
暢談“公司製”:市場化水平明顯提高
當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需要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進行體製機製改革。因此,完善現代企業製度是國企改革過程中的關鍵舉措之一,旨在以公司製度為核心,使企業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指出,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幾乎涉及到的國企改革的每一個文件,都提到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國企改革的基石,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進一步推動國企改革,是此前公布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
當前,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下,現代企業製度的框架結構已經覆蓋多數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和法製化程度相較之前有了明顯提升。
據四川省商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伍雪在論壇上介紹,該公司在重組改革中通過精簡層級,逐步實現了“總部歸位資本運作、二級單位歸位資產運營、三級單位歸位產品經營”。
此外,東北製藥集團也將集團公司、股份公司和傳統工廠三級管理體係“合三為一”,還打造了“總部抓總、分線提升、銷區主戰”的銷售模式。2016年,東北製藥集團的製劑業務獲得迅勐增長,全年盈利近2億元。
聚焦“突破口”:國企活力進一步釋放
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混合所有製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製改革有利於激發國有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培育壯大市場競爭主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國資委副秘書長、改革辦主任、新聞發言人彭華崗指出,過去五年,中央企業各級子企業公司製改製麵達到92%,省屬一級企業改製麵達到95.8%,19個省(區、市)國資委監管的一級企業全麵完成公司製改革。此外,中央企業二級子企業的混合所有製占比超過50%,超過2/3的中央企業引進了各類社會資本,重點行業領域兩批19家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紮實推進,中央企業10家子公司員工持股試點全麵實施。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戰略發展部部長揭小清表示,目前,單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在向係統競爭力、產業鏈競爭力、生態圈競爭力演化。在這個過程中,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可以通過深度融合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江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黃立剛提出,職工持股這種新型企業治理模式,將企業與職工個人的命運,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企業發展機製和相互督監體係,有效激發了企業的內生動力。
關注“新平台”:國有資本運行效率提升
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的重頭戲之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正在成為國有企業推進戰略轉型、集團管控、分類授權等工作的新平台。
目前,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企業達到了10家,26個地方國資委改組組建了72家投資運營公司。
從試點的效果看,經過逐步摸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側重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側重提升商業類企業的國有資本運營效率,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
在論壇上,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馬正武表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有“一個定位,四個功能,三個目標”。一個定位,就是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台;四個功能,即投融資、持股管理、資本運作、資產經營;三個目標,包括優化的資產配置,良好的盈利能力及充沛的現金流。
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總監曾奕在論壇上介紹,近年來,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市場化方式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形成集團“投、融、管、退”的資本投資運營良性循環,實現國有資本大幅增值。
建言“監管者”:加快推進職能轉變
當前,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這得益於一批攻堅克難的國資監管者。
如何在國企改革的攻堅階段準確把握定位,持續優化國資監管職能;如何改進監管方式,不斷提高監管效能;如何強化國有資產監督,嚴防國有資產流失;如何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國資監管整體合力……這些都是國資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也是進一步探尋國企改革路徑的必由之路。
對此,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政策組副組長董朝輝,國資報告雜誌總編輯毛增餘,廣州市國資委總經濟師、黨委委員、機關黨委書記羅俊茯,重慶市國資委研究室主任餘寧,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梁軍在圓桌對話環節,就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製發表各自見解,對如何進一步完善和國資監管工作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本次論壇舉辦前的兩個多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旨在加快調整優化監管職能和方式,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運營和配置效率。
當前,國資監管體製正在加快完善。國務院國資委通過大幅度優化調整內部機構,取消、下放、授權監管事項43項,調整34項職能,32個省級國資委製定了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聚焦監督重點,加大對國有資產損失問題的調查和追責力度,落實企業集團境外投資經營責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使國企國資改革挺進深處。
(原標題:第二屆國企改革前沿論壇在廣州舉辦)
最後更新:2017-07-27 0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