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86 返回首頁    go 搜狐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為什麼要褒李貶杜?

因為初代不喜歡杜甫,所以杜甫必須不要臉啊! 《毛澤東晚年的詩情與政見》陳東林: 在1957年與臧克家、袁水拍等詩人的談話中(毛澤東)已表示過對李白的欣賞,對杜甫的貶抑:“杜甫的詩,有好的,大多數並不怎麼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黑杜甫,讚李白這事兒,起頭的並非郭沫若。建國後的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整風、反右、大躍進,在這後,文化界自然也刮起了一股妖風,也要頌揚“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 由於毛澤東喜歡三李而不喜歡杜甫和白居易,因此他們把杜甫和白居易提熘出來批判了一番,尤其是杜甫,多次被編排,變成了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知識分子能有好人麼? 沒好人。

到了文革,政治風向又變了,不再結合了,改批鬥了。知識分子就成臭老九了,需要徹底摒棄了。郭沫若創作的《李白與杜甫》(1971),就在這個時期。杜甫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自然要劃清界限,深入批判。 這下杜甫可就慘了,以至於杜甫這輩子幹什麼都是錯的,不僅說任何一句話是在放屁,寫任何一首詩是在放屁,就連眼見百姓受苦,想要號召國家減租減稅,想要讓百姓都過好日子,也都成了放屁。至於具體是怎麼罵杜甫放屁的,主要是抓住杜甫光說不做這一點來講的,還住三重茅的房子,說明杜甫是個反革命。 杜甫容易嗎? 杜甫不容易啊,窮了一輩子,到最後終於吃了一口飽飯,是被撐死的啊!現在有北漂,古時候有長漂(長安)、金漂(金陵)等嗎?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 豆子的回答 但這些都不用管了。 既然黑,就往死裏黑。 郭沫若未必有多恨杜甫,他是怕自己被批鬥,因為一旦被發現不革命,有右傾,不崇拜,就不隻是拉黑,而是斃命了。郭沫若為了保全自己,結果用力過勐,形成了跪舔之勢。說用力過勐,這是真的,因為郭沫若的馬屁連毛澤東本人都有點兒受不了。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中,褒揚李白的部分挺好的,寫杜甫就不行了,開啟滿嘴胡唚模式,雙重標準外加誅心之論。得出的結論,無非是杜甫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膽小鬼,心腸壞透了,我們應該站起來揭發他、批鬥他。 文革期間都是怎麼揭發人的呢? 我們不妨來看看郭沫若是怎麼揭發杜甫的: 詩人說他所住的茅屋,屋頂的茅草有三重。這是表明老屋的屋頂加蓋過兩次。一般來說,一重約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的,有時比住瓦房來還要講究,茅草被大風刮走了一部分,詩人在怨天恨人。 使人吃驚的是他罵貧窮的孩子們為盜賊。孩子們拾取了被風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虧得詩人大聲製止,喊得“唇焦口燥”。貧窮人的孩子被罵為盜賊,自己的兒子卻是嬌兒。

他在訴說自己的貧困,他卻忘記了農民比他窮困百倍。異想天開的“廣廈千萬間”的美夢,是新舊研究專家們所同樣樂於稱道的,以為“大有民胞物與之意”,或者是“這才足以代表人民普遍的唿聲”。 其實詩中所說的分明是“寒士”,是在為還沒有功名富貴的或者有功名而無富貴的讀書人大撒,怎麼能夠擴大為“民”或者“人民”呢?農民的兒童拿去了一些被風吹走的茅草都被罵為盜賊,農民還有希望住進廣廈裏嗎?那樣的“廣廈”要有千萬間,不知道要費多大的勞役,詩人恐怕沒有夢想到吧? 慷慨是十分慷慨,隻要天下寒士皆大喜歡,自己就住破屋子凍死也不要緊。但如果那麼多的廣廈真正象蘑菇那樣在一夜之間湧現了,詩人豈不早就住進去,哪裏還會凍死呢?所謂“民吾同胞,物為吾與”的大同懷抱,“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契稷經綸,隻是一些士大夫的不著邊際的主觀臆想而已。” 建國後的各種政治清洗,實則是公權的一次洗粉行為,留下的基本都是腦殘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偽殘粉,他們並不相信自己嘴裏說的話,內心保持十二分的清醒,在清醒之中,幹些指鹿為馬的自保。

我以前也鄙夷過郭沫若,但漸漸明白了他為什麼這樣做,也隱約覺得,站著說話的確是不會腰疼的。當時具體的情況和有多少無奈,可以參看周國平寫的《歲月與性情》之《北大歲月·郭世英之死》。 最後,關於郭沫若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要引一段《歲月與性情》中的《前海那座深院》的內容: 毛澤東詩詞是當時的熱門,我曾兩次聽郭老講解。一次是為我辦的專場,我請教,全家旁聽。我請教的是《清平樂·會昌》,問他如何理解“莫道君行早”這一句裏的“君”,是否有所喻指。他答:“我看不出來。”我說:“可是,有一種說法認為,‘君’是指西方帝國主義。”他說:“那太牽強了。”我翻開一本資料,指給他看,正是他自己曾經提出過這種說法。他立即快活地大笑,全體在場的人也大笑。 如此說來,他隻是一個被時代裹挾的人罷了。

最後更新:2017-08-20 13:00:22

  上一篇:go 馬雲自曝自己的成功密訣,大家都懂,可以做到的沒幾個!
  下一篇:go 北上廣深杭!杭州將成第五個一線城市?馬雲在,你來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