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搜狐
券商資管迎來“成長的煩惱” 有券商已捕捉到“下一個機會”
券商資管業務正遭遇自誕生以來最大的“成長煩惱”。
自2014年以來的3年間,券商資管總規模一度以每年50%的增速高歌勐進,但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9月30日,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為17.37萬億,已連續兩季度縮水超過6500億。
全行業有著共同煩惱——行業整體規模下降、客戶門檻更加嚴苛,監管限製更多,券商資管走在分岔路口,亟待尋找新一片藍海。
“相比信托和銀行理財,券商資管的渠道端就弱很多,從資金上又沒辦法跟信托銀行抗衡,投資範圍也更小了,跟公募基金相比稅收上也有壓力,受到了增值稅的擠壓,委外這塊業務也很難做,去年債市危機導致的一波倒掛,委外業務又開始收縮。”這是一位券商資管人士對當下行業的認知。
通道業務進入“寒冬”
在資管行業統一監管、嚴格限製通道業務的大環境下,券商定向資管計劃從規模到數量均出現較大下滑。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相較於二季度末券商資管產品中的定向資管計劃規模減少了7163.02億元,產品數量減少379隻,這是拖累券商資管規模下降最重要的誘因。
定向資產管理計劃是證券公司接受單一客戶委托,根據合同約定的條件、方式要求及限製,通過專門賬戶管理委托資產,也就包含了一般意義上的通道業務。
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始於2012年。當年10月,證監會發布了券商資管業務的三大文件——《證券公司客戶資產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開始允許券商定向資管計劃成為信托以外的另一通道。
“通道業務被玩得越來越複雜,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與信托三類機構在做通道時,往往會互相多層嵌套,中間的結構與層級越難看透,風險鏈條被越拉越長。這就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監管政策的製定與執行中,各個通道卻因為歸屬不同的監管機構的管轄範圍:信托歸屬銀監管轄,券商資管與基金子公司又屬證監管轄,存在一個分業監管協調的問題。”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表示。
因此,從2016年開始,證監會對券商資管與基金子公司擔當通道的態度便開始有所轉變,此前為規範,此後傾向於禁止,鼓勵做主動管理。
2016年6月,證監會調整了券商風險管理指標計算,試圖以風險指標來約束通道的業務發展,隨後又在7月份明確表態鼓勵券商做主動管理業務,而同期發布的《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甚至直接禁止了券商與基金子公司擔當通道的資格。
今年二季度開始,券商資管業務開始實質性下滑。2017年6月末,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為18.1萬億元,同比增速為20.62%,環比增速為-3.59%,這是自有2014年末以來,券商資管業務規模首次出現環比增速為負的狀況。從具體業務構成看,定向資管計劃依然是最大規模的券商資管業務,達到15.44萬億元,占比約為86%,同比增速為22.9%,環比增速為-3.9%。
而9月末,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繼續下探,較二季度縮水7228.32億至17.37萬億元,其中定向資管計劃規模幾乎包攬了所有的縮水規模,較二季度減少7163.02億元。
集合資管計劃同樣下滑
券商資管中的集合資管計劃規模也在下探。三季末,集合資管計劃規模減少293.3億至2.19萬億,已連續2個季度規模下滑。
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在於2017年流動性偏緊,資本市場波動,銀行委外業務受到更嚴格監管,集合資管計劃發行難度更大。
自2016年下半年貨幣政策轉為中性偏緊,去年底債市遭遇了一波“黑天鵝”,委外投資收益整體並不理想,而同業存單、銀行理財等募資渠道發行利率上升又帶來了成本端的壓力,負債端和委外端整體收縮。
除此以外,MPA考核的升級和落地,包括表外理財納入考核,為了使“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和“廣義信貸增速”等指標達標,銀行主動降規模、降杠杆。
委外投資即委托人(資金方)將資金交由外部機構進行投資和管理,雙方會實現協定好產品結構、收益分配條款、投資範圍等。銀行委外一般指銀行委托給非銀金融機構管理投資的資金,公募、券商資管為主要承接機構。
“大環境整體都在收縮,銀行同業業務在收縮,影響了下遊銀行的投放。債市萎靡,很多機構之前也沒有做到收益率,現在銀行普遍都在往回收資金,而不是委托出去。”一位券商債券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現在大集合和小集合產品不能再用成本法估值,要向公募基金看齊,用市價法估值。成本法估值看不出真實收益率情況,看上去淨值很高,但投資者一旦贖回才發現才拿到這麼點。”一位券商資管固收部負責人坦言。
上述人士所謂的大小集合產品本質區別在於參與人數和規模。“小集合”的正式名稱為 “限定特定理財產品”,客戶投資門檻在百萬起,客戶數200人以內,產品存續期規模10億一下,“大集合”為集合資產管理產品,一般為5萬起投,自2013年新基金法實施後超過200人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被定性為公募基金,不再允許新發產品。
“市麵上還有很多存續的‘大集合’產品,而且可以重新打開申購,這種做法是監管默許的。對於大集合產品,監管沒有明確要求過要清理。”上述券商資管人士表示。
今年3月以來,銀監會密集發文,劍指銀行表外理財、同業空轉套利等不規範行為,疊加資金麵趨緊的因素影響,銀行理財委外投資收益規模開始下滑,這對券商資管業務收入來源構成直接擠壓。
更令資管圈炸開鍋的是,管理層出台增值稅方麵的規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金融、房地產開發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40號),要求2017年7月1日(含)以後,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聲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按照現行規定繳納增值稅。
“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要多納稅的話那麼管理費肯定也會相應抬高。”上述債券投資經理表示,而對於那些已經結束產品周期但被執行追溯的管理人而言,需要用自有金填補補繳期間產生的增值稅,還將影響已經發行的資管產品收益。
謀求主動管理轉型
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券商資管該如何實現差異化定位,由粗放式的規模增長向更高質量的內涵模式增長轉變?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長遠來看,券商資管行業正處於最好的時代。
華創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屈慶表示,正因為市場有了波動,才給了小平台機構更多機構。“牛市大家都賺錢,銀行會更相信大平台,因此牛市強化的是平台的優勢。但客觀來說,投資業績和平台大小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隻有熊市才能體現團隊的差別,也有助於平台小但業績不錯的團隊獲得更多業務機會。”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認為,券商資管一是要盡可能的發揮自身的投研、加杠杆與風控相對較鬆的優勢,不能隻做簡單的配置,要提高抓波段的能力,這是銀行自身缺乏的;二是要吸收此前的教訓,做好流動性管理,與客戶做好溝通,提前布局,避免再次出現慌忙中低價拋售資產應對贖回,而造成虧損損害其他委托人利益的情況出現;三是要做好信用篩選,不能為了超額收益激進冒險拿一些重口味流動性差的債。
“其實下一個機會大得很,資產管理不是沒有機會,主要的機會就在於權益投資。”滬上一家大型券商資管部總經理告訴券商中國記者,“中國的權益市場,這3000多隻股票太有意思了,機會還在以後。企業層麵反映出大企業壟斷,巴菲特講的護城河概念,放在中國什麼才是護城河,就是寡頭壟斷的公司,那些技術高度發達、利潤高度集中,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公司,已經進入壟斷階段,細分行業的龍頭。”
上述資管部總經理認為,券商資管要做一個混合體,集中資本、技術、渠道三方麵的優勢,如果能把這三者的資源很好地掌控起來,券商資管也會有一個很美妙的未來。
最後更新:2017-11-04 19: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