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78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蜀國兵力最少,隻有10萬兵馬,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直北伐?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魏蜀吳三分天下,其中曹魏獨占天下三分之二,東吳次之,蜀國的實力最弱,先不說蜀國的地盤隻有益州一地和漢中地區,根據史料記載,蜀漢的戶口隻有20萬戶,人口也就90萬左右,其中帶甲將士隻有10萬人左右。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直北伐呢?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大咖,提出了“隆中對”戰略,成為劉備執行的準則,迅速的占據荊州和益州,真所謂“隻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可惜關羽兵敗荊州,導致被殺,荊州丟失,一方麵蜀國實力大減,另外一方麵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了。所以,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直北伐?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方麵:蜀國出兵伐魏的正統性和必要性

蜀國,又稱季漢,是對東漢王朝的繼承,視曹魏乃國賊。俗話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就表示蜀國集團北伐曹魏具備正統性,在匡扶漢室的統一目標下,才能凝聚蜀漢全國力量。而“益州疲弊”,也反應了蜀國必須出兵的必要性了,蜀國的地盤最小,長期發展不起來,隨著時間的推薦,蜀國實力隻會越來越弱,根本就不是曹魏和東吳的對手。

第二方麵:蜀國內部矛盾尖銳,北伐是方便轉移內部矛盾。

從劉備拿下益州之後,蜀國整個內部政治局麵可以是魚龍混雜,劉備麾下的勢力快速的膨脹,也形成不同派係的政治力量,比如荊州係,益州係,原從係,東州係。尤其是劉備帶著荊州係,入住益州,荊州丟失的情況下,荊州係長期把持朝政,對本地益州係的打壓,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北伐曹魏,無疑是希望打破這個局麵,擴大蜀國的地盤,尋找荊州和益州代表的利益突破點,從實現平衡。

第三方麵:北伐目標直指隴右,掠奪資源為主

根據《文獻通考》記載:蜀國成立之初,章武元年,有戶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由此可見,蜀漢的人口非常小,而且養著10萬常備軍。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並非一舉攻入長安,滅亡曹魏,實質上五次北伐基本目標直指隴右,掠奪資源為主,無論是失敗或成功,無疑是希望能夠占據隴右的人口資源以及戰略物資資源,比如駿馬。這樣有效增加蜀漢的國力。側麵意圖消耗曹魏的國力,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複的速度。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保存國力、兵力,鞏固對蜀漢的控製。

第四方麵:蜀中經濟發展能夠支持諸葛亮北伐

劉備在征戰的時候,諸葛亮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禪繼位,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做主。諸葛亮對蜀漢的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在每次出征之前,都致力於務農殖穀,令軍民衣食足而後用之。 諸葛亮不僅大興軍屯田,而且對漢中進行移民,發展經濟。袁準稱讚蜀漢“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即可說明蜀漢社會經濟當然主要是農業經濟呈現出的一派繁榮景象。諸葛亮能夠長期一直堅持北伐,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蜀漢的經濟,能夠支持其北伐。

最後更新:2017-10-09 05:57:52

  上一篇:go 諸葛亮一生用計無數,計謀最高一生隻使用過一次
  下一篇:go 王俊凱曬軍訓照片卻遭噴王劉信達怒懟:好好軍訓別再發自拍照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