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搜狐
資管迎統一監管時代:打破剛性兌付 投資需自擔風險
央行等五部門17日發布資管業務新政征求意見,擬對資管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專家表示,這意味著資管業務規模高增長時代或落幕,官方要打破是資管業務剛性兌付,不是所有理財產品,老百姓沒必要慌張的以為自己的錢沒保障了,而是要分清自己買的是理財產品是哪一種。
【科普】
資管產品是啥、都有哪些?
17日,中國央行等五部門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指導意見》),對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簡稱資管業務)製定統一的監管標準。過渡期為《指導意見》發布實施後至2019年6月30日。
《指導意見》指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公募產品麵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主要投資風險低、流動性強的債權類資產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私募產品麵向合格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發行,可投資債權類資產、上市交易(掛牌)的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和受(收)益權。
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隻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隻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隻權益類產品、單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亮點】
打破剛性兌付——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指導意見》中最被廣泛關注的一點,即為打破剛性兌付。《指導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向中新網表示,老百姓看到打破剛性兌付,不要慌張的以為自己的錢沒保障了,而是要分清自己購買的是哪種理財產品。例如,銀行理財分為表內、表外理財,此次《指導意見》要打破剛性兌付的是表外資管業務,表內理財是承諾保本、剛性兌付的。
如何打破剛性兌付——實行淨值化管理
實踐中,部分資管產品采取預期收益率模式,基礎資產的風險不能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中,投資者不清楚自身承擔的風險大小;而金融機構將投資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率的部分轉化為管理費或者直接納入中間業務收入,而非給予投資者,也難以要求投資者自擔風險。
《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明晰風險,同時改變投資收益超額留存的做法,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應全部給予投資者,讓投資者盡享收益。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規定是為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人認為,監管層首次提出要求全部資管產品淨值化管理,意味著包括銀行表外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淨值型產品轉型,而當下銀行理財淨值型占比尚未達到10%,該規定影響深遠。
【深究】
為何要統一監管標準?
近年我國資管業務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餘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餘額為1.7萬億元。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由於缺少統一監管,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套利,大幅增加金融係統風險:如資管產品多層嵌套導致風險傳遞、影子銀行引發資金空轉、資金池操作聚集違約風險等;且資管業務無序擴張疊加剛性兌付,極易使資管業務變成龐氏騙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資管業務跨越不同市場,具有通道性特征,從而使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各個行業和市場交叉領域的矛盾較為集中,確實急需出台統一監管標準和規則、規範業務市場發展。
統一監管有何影響?
海通證券認為,理財產品規模高增時代或將落幕。《指導意見》打破資管產品剛性兌付,資管向淨值化產品轉型對公眾吸引力趨降;禁止多層嵌套和穿透式管理或致委外產品收益率下降、規模趨降,且成本法改為淨值型後銀行主動管理意願上升,主動管理能力(而非監管紅利)成為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
董希淼表示,從推動資管業務服務實體經濟來看,可推動資金真正投向實體經濟,有更多資金加大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培育等的金融支持力度,補齊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短板。
在董希淼看來,去通道化降杠杆,避免產品多層嵌套,可加大直接融資工具的發行規模,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有效降低實體經濟企業融資成本;同時推動金融機構真正從實體經濟服務需求而非自身盈利角度出發,匹配相應的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
(原標題:資管迎統一監管時代:打破剛性兌付 投資需自擔風險)
最後更新:2017-11-19 04: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