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16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史上最嚴”文件出台 PPP“關門”“開窗”雙博弈

十九大之後,PPP領域成為出台政策文件最密集的一個行業,從國資委《關於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財務風險管控的通知》,到發改委《國家發改委深化價格機製改革的意見》,政策持續加碼使得PPP項目的前期管理得到嚴格控製。

然而相比上述兩部委的意見,財政部近日出台的通知則直接給PPP增量項目管理戴上了“緊箍”。

11月16日,財政部印發《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台項目庫管理的通知》,通知針對PPP近年發展過程中在項目類別、項目性質、項目內容、項目前期工作、項目結構設計、項目績效考核等方麵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列舉,並表明了“不宜采用PPP模式的態度”,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的監管文件。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全國入庫項目已有14220個,投資額17.8萬億元。從項目庫建立伊始就強調實行“能進能出”的調整機製,但一直未明確實際調整標準。

中國投資谘詢有限責任公司政府與公共谘詢事業部谘詢總監吳贇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知從“存量”和“新增”兩個角度對 PPP項目庫內或即將入庫的項目提出規範性的要求。“重點對一些未達到標準,以及適用退出的項目作了明確要求”。

在此背景下,PPP項目的入庫量將得到限製,追求有質量的項目成大勢所趨。

項目入庫“命門”

一直以來,全國PPP綜合信息平台項目庫,都被行業內認為是最權威的項目信息統計和收集平台,過去三年,PPP入庫量呈現急速上漲趨勢。

財政部PPP中心季度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全國入庫項目已有14220個,其中2017年累計新入庫項目3933個,伴隨著入庫項目的急速增加,退庫數量也在上升,僅2017年就有973個退庫。

值得注意的是,已入庫項目也麵臨較大的被清退風險。

《通知》對已入庫項目規範運作程序要求更高,例如,不但要求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工作,對於評價方法和程序的規範性也進行了強調。

中國投資谘詢有限責任公司政府與公共谘詢事業部谘詢總監周偉認為,《通知》的出台或對參與PPP項目的社會資本結構帶來較大的影響。在更為嚴格的入庫和清退標準下,對於社會資本投融資、建設、運營全周期PPP項目的綜合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參與PPP項目的社會資本將更加符合推行PPP的初衷。

在上述通知中,其明確指出除了再次提出對PPP項目的定性要求(如項目的公益性質等)和運作規範(如須進行兩評論證、不得采用BT形式、政府不得兜底等)以外,對項目的按效計費則明確了必須建立績效考核付費機製,且項目建設成本實際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部分占比應當不低於30%的要求。

多位受訪的PPP相關谘詢人士認為,對於新增項目要求中,最引起業內討論的是“項目建設成本不參與績效考核,或實際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部分占比不足30%,固化政府支出責任的”不適合入庫,30%這一比例的提出或將帶來多個方麵影響。

周偉認為,《通知》強調建設質量與運營質量的相輔相成關係,倒逼社會資本重視建設質量,有效降低社會資本謀求施工利潤而不重視建設質量的風險。

發改委謀動價格改革

相較於原來“喊話”式的警告,上述《通知》以項目“入庫”為抓手,成為PPP項目規範化的命門。

“未納入財政部綜合信息平台項目庫的項目幾乎不可能取得金融機構的支持,更無法獲取社會資本方的青睞。” 中國投資谘詢有限責任公司政府與公共谘詢事業部谘詢總監朱磊坦言。

這使得各方都對項目的入庫有了新的認識,在文件出台一天後,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PPP相關谘詢業人士表示,PPP項目重新洗牌的日子將加速到來。

記者了解到,雖然財政部的綜合信息平台項目庫最初定位於“收集、管理和發布PPP項目信息,保證項目實施公開透明”,但隨著社會資本方、金融機構以及社會公眾的認可和推崇,該平台由PPP項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公開平台,逐漸提升為PPP項目“審核平台”。

財政部此次發文在增強PPP行業競爭性的同時,也收緊了項目入庫的口徑。如果說財政部上述通知對PPP而言是關上了一扇門,那麼發改委啟動的價格改革則是為PPP打開了一扇窗。

根據發改委發布《國家發改委深化價格機製改革的意見》,其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壟斷行業價格改革,能夠放開的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穩步放開由市場調節,並強調要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價格調節機製,促進PPP模式推廣。

結合此前江蘇省等地方政策對政府付費類項目的收緊,上述財政部《通知》要求,未來PPP項目應增加使用者付費要素,同時政府補貼部分明確與績效掛鉤。對新申請納入項目管理庫的項目進行嚴格把關,優先支持存量項目,審慎開展政府付費類項目。

這和發改委啟動的價格改革不謀而合。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項目庫14220個項目中,政府付費類項目 4990個,占項目總數比例已超過1/3.

“如果不進行價格改革,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政府付費類項目就要停止操作,社會資本的缺席並不是PPP模式的主要意圖。”一位PPP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中投谘詢的分析報告也認為,政府付費類項目中政府財政支出責任較重,有些項目打著“PPP”名號,包裝成政府付費類項目使得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集聚。在發改委看來,未來將嚴格審批政府付費類項目,防止大批項目包裝成政府付費類PPP項目,造成基礎設施過度建設,減少未來地方財政債務風險。

北京大嶽谘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談到,價格改革是財政部收緊財政付費的重要補充機製,十九大後國家對PPP政策的態度不會後退,目前有關部門已經在攻堅克難,爭取讓更多有質量的PPP來入庫。

作為財政部和發改委雙庫專家,金永祥認為,此次價格改革是曆年國家發改委價格改革文件中態度最明確的一次。“以往地方推動壟斷行業價格改革不利主要是政策決心不夠,現在上級有了決心,下級就會有行動,地方官員不用擔心推動價格改革給自身帶來風險。”

發改委價格改革意見提出,到2020年市場決定價格機製基本完善,以“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為核心的政府定價製度基本建立。

(原標題:“史上最嚴”文件出台 PPP“關門”“開窗”雙博弈)

最後更新:2017-11-18 09:03:45

  上一篇:go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共享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
  下一篇:go 國內多地“柴油荒”難緩解 成品油價格機製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