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62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前三季度13家險企增資205億元 4家險企萬能險大幅下降逾六成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3家險企的增資獲得保監會批準,其中壽險公司9家、財險公司3家、再保險公司1家,這13家險企合計增資205億元。

引人注意的是,獲得增資的9家壽險公司中,有7家萬能險保費呈現負增長,其中有4家下降超過六成,有3家下降幅度超過八成,最高的下降幅度可達95.6%。

5家增資151.2億元

整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3家險企的增資獲得保監會批準,增資額合計205億元。其中,有5家險企的增資合計達151.2億元,占據了增資額的七成以上。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長城人壽、幸福人壽、中郵人壽、人保再保險、大地財險、浙商財險、複星保德信、德華安顧、新華養老、中韓人壽、中荷人壽、平安健康分別增加了注冊資本,增資額分別為50億元、41.2億元、20億元、20億元、20億元、15億元、13.621億元、6億元、5億元、5億元、4億元、3億元、2.5億元。

引人注意的是,長城人壽的增資額最多,也頗具代表性。10月12日,保監會網站發布公告稱,批準長城人壽增資50億元,同意其注冊資本變更為55.32億元。這是長城人壽曆史上最大規模一次增資。

2017年7月18日,長城人壽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發布增資公告,由原股東北京華融、北京金昊房地產、北京金融街投資、廈門華信元喜、中民投資本管理、北京金牛創新投資中心、北京金羊創新投資中心、北京兆泰集團8家企業及新股東寧波華山豐業股權投資合夥進行增資。

資料顯示,長城人壽成立12年以來,先後有過6次增資經曆。先後增資至4.8億元、14.075億元、15.61億元、15.75億元、17.7億元、28.14億元。除此之外,長城人壽還靠發行次級債“補血”,籌資近4億元。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末,長城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1.09%,較今年一季度末的134.81%出現下降;二季度末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3.6%,較一季度末的127.24%持續下降。

年報顯示,相比2015年年末,2016年長城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27%,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24%。對於下降的原因,長城人壽表示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增加資本金 8.78億元;二是2016年綜合收益總額為-7.98 億元;三是2016年年度新單業務尤其銀保躉交新單規模增長迅速;四是投資資產中權益類資產占比增加。

增資額位居第二位的是幸福人壽,其注冊資本金由60.1億元變更為101.3億元,增資之後的股東數目保持不變,第一大股東中國信達持股比例不變。對於增資後的規劃,幸福人壽董事長李傳學表示,“在資本金到位後,幸福人壽將擁有充裕的現金流和充足的償付能力,一方麵可以大力發展五年期以上及期交業務;另一方麵,也可以穩步開設機構、擴大代理人規模、提升個險產能。”

四險企大幅壓縮萬能險

引人注意的是,本報記者梳理今年前8個月保費數據發現,已完成增資的9家壽險公司中,有7家萬能險呈現負增長,其中,有4家下降超過六成,有3家下降幅度超過八成,最高的下降幅度可達95.6%。

從規模保費來看,上述9家壽險公司中,有4家規模保費出現下滑。而原保費卻隻有2家出現下滑,有7家為正增長,其中平安健康、複星保德信人壽、德華安顧3家險企原保費增長均超100%,這說明這些險企正在積極調整保費結構。

從渠道來看,上述險企中,有多家壽險公司的個險渠道較為單薄,主要依靠銀保渠道,有兩家險企的銀保渠道占比接近九成。從產品來看,由於個別險企分紅政策保持了較高水平,導致負債端成本較高。

例如中韓人壽,在其2016年經營的所有保險產品中,保費收入居前5位的產品依次為:中韓智贏財富兩全保險(分紅型)C款、中韓永禧兩全保險(分紅型)、中韓臻佑終身重大疾病保險、中韓永利年年年金保險(分紅型)、中韓保駕護航兩全保險A款。

這些兩全保險多是5年期躉交理財產品,到期將返還本金與紅利,而其去年的萬能險銷售規模更是達到4億元,這些產品也即將麵臨到期兌付,如此一來,未來幾年中韓人壽將麵臨退保壓力。

記者查閱年報發現,2016年中韓人壽的退保金由2015年的1.4億元增至2.6億元,而2016年中韓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為4.7億元,當年退保占保險業務收入的55%。

中韓人壽表示,2016 年以來,保險監管機關陸續出台了涉及萬能產品、中短存續期業務管控等方麵的多個監管政策,一方麵積極推進保險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麵又不斷加強對市場主體的規範管理,促進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在競爭激烈的人身險市場中行業發展風險、業務拓展風險和業務品質風險交替存在,行業長期以來在高增長預期下形成的發展理念、經營戰略和產品體係、銷售模式等一些慣性思維和做法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風險。舉例說,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力不強,產品的儲蓄化、短期化明顯,保險業增長方式的轉型是個漸近的過程,該風險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

自2012年底成立以來,中韓人壽一直虧損。其2012年至2015年度的淨虧損分別為0.21億元、0.56億元、0.74億元、0.93億元。而到了2016年,淨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34億元,成立五年以來累計淨虧損額達到3.78億元。

同樣,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對上述某壽險公司的季度評級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該險企業務渠道占比最大的為銀保渠道,占比為89.5%。今年上半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167億元,投資收益15.58億元,淨利潤為

-10億元。淨利潤降幅較大主要有幾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公司業務處於轉型階段,首年成本費用較高;二是為保證客戶利益,分紅政策保持了較高水平,導致負債端成本較高;三是資本市場波動大,市場利率較低,導致收益下降。

事實上,隨著監管加強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一些險企償付能力短板開始暴露出來。10 月 20 日,保監會下發修訂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 征求意見稿提到,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應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應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應在B類及以上,這三個任意一個指標不達標,為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

東北證券研報表示,此前,前兩項指標未在正式文件中予以描述,是市場默認指標,同時滿足前兩項指標是第三項要求的前提條件。結合2017年二季末行業數據,有6家險企不符合上述征求意見稿對償付能力的要求。征求意見稿還提到,對於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6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120%的保險公司將“重點核查”。

(原標題:前三季度13家險企增資205億元 4家險企萬能險大幅下降逾六成)

最後更新:2017-10-26 04:48:29

  上一篇:go 23家ST公司保殼忙 *ST東數債務危機待解
  下一篇:go 中國互金企業迎赴美上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