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27 返回首頁    go 搜狐


A股估值低於美國!價值窪地曝光一批“漂亮”金股

這一年,全球股市都在咆哮。美國不必說了,漲了8年,歐洲主要市場除了法國也都有新高出來,就連隔壁的日本都21000了,回到了1996年的水平。

咱們這邊,台灣新高,恒生曆史次高僅次於2007年的31900多點,A股省略了,地球人都知道。

美國這麼漲,估值到底如何呢?

截止10月14日,道瓊斯PE(TTM)為19.75倍,納斯達克33.83倍,標普500在21.63倍。

以最具代表性的標普500為例,從1871---2017近150年的長河中,大部分時間的PE都在10—20倍之間。僅亞洲金融危機(1997)之後到次貸危機(2007)期間估值大幅飆升:科技股泡沫峰值時標普500指數PE達到46.17倍,次貸危機爆發後更是高達70.91倍。

一方麵,這裏有克林頓時期經濟政策的功勞(削減赤字、製止通脹、加強外貿等),推動美國經濟繁榮、利潤增長、股市走牛。另一方麵,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掀起一波科技狂潮。同時,進入21世紀後寬鬆的貨幣政策更是助推了估值的高啟。

可以看到,2000年時,美國的聯邦基準利率還在6.5%左右,小布什上台前後利率大幅下降,疊加2001年的“9.11事件”,至2004年上半年聯邦利率一直在1%徘徊。寬鬆的貨幣為資本市場注入生機。

結論:雖然曆經八年大牛市,從估值角度看,公司盈利能力更為突出。以標普500為例,雖然迭創新高,但當前的PE仍處在底部區間10—20倍的範疇,隻是處於區間的上軌。而近150年的規律顯示,其回到20以內是超大概率,驅動因素當然是兩個:業績增長或指數調整(強勢震蕩調整)。

再看香港

恒指最近十年的市盈率,截止當前也隻有12.31倍,對比剛才的美帝是不是更便宜了。自從2011年底至今基本都在10倍附近晃蕩,要不是這兩年滬港通、深港通打開,估計還在10倍以下呢。

簡單算了一下,2017年1月1日至今10月15日,恒指PE上漲了11%左右,同期恒指漲幅高達29.44%,可見利潤貢獻。

結論:中長期來看,港股當前的低估值優勢、科技股IPO政策的改革、滬深港通未來的進一步推進以及上市公司盈利的穩健增長,幾大因素共振都將促成良好氛圍。

最後看一言難盡的A股的估值

這幾年A股的估值也算“友好”了。以主要的指數上證指數和反應滬深兩市的滬深300來看,當前的PE分別在16.48倍和14.38倍,似乎也比標普500便宜了不少。但處於什麼水平呢?看下圖:

我統計了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中小板、創業板5個市場的市盈率,目前的情況是:創業板(44.39)> 中小板(37.08)> 深成指(20.52)> 上證指數(16.48)> 滬深300(14.38)。

以近十年的規律對比來看,自從07年全球危機和09年“四萬億”之後,上證指數、滬深300大部分時間都在20倍PE以內,處於底部合理區間(即便是經曆了2015年的峰值)。

深成指在2011--2014年間也是如此,但2015年大牛拉起來後雖然又大幅回落,但始終保持在30倍以上。考慮到其成分股包括更多的新興產業以及中小板、創業板的成長股,在當前信息科技“革命式”發展下30倍的PE也反應了預期。

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還是較高,聚集了更多的中小民營企業以及未來不確定性更大的行業,但與自身相比,PE也回到了各自的十年低位水平。

這樣一來,美股是強牛、港股是大牛,A股怎麼也得是蝸牛!

最後列出一個表,條件如下:

1、剔除ST股

2、市盈率小於50且為正

3、最新的中報業績同比增速大於等於20%

4、三季報預增大於等於10%

5、按2016年報ROE由大到小排序,選取前60隻。

三季報行情悄然開始,主力資金湧入低價成長股,加入“聚股票”(jugupiao)實戰定製,獲取大資金最新操作路徑

風險提示:本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最後更新:2017-10-15 13:14:27

  上一篇:go 剛剛中國股市釋放一重磅消息,大盤將一路飆升,散戶係好安全帶!
  下一篇:go A股最新緊急消息:A股驚現曆史極罕見現象,下周注定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