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70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一個31歲散盡千金,一個76歲才舍棄家財,紮克伯格與巴菲特投資觀有何大不同?│觀點

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俗稱“千禧世代”的一代人正在成為人口社群的主流,這群以紮克伯格為代表的新新人群,其投資觀與以巴菲特為代表的“沉默世代”、以蓋茨為代表的“嬰兒潮世代”以及以歐米迪亞為代表“X世代”的社群有何大不同呢?

來源:陸家嘴雜誌

作者:邱慈觀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金融學博士

我任教的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常舉辦各種投資講座,除上海房產投資、老齡理財外,有時也談巴菲特。看到三十歲左右的MBA學生聚精會神聽著巴菲特投資講座時,我不禁納悶:巴菲特快九十歲了,老到可以做這些學生的祖父,他們常認為祖父落伍,何以在投資上竟想學祖父?

依人口學家對歐美社群的分類,二十世紀有四個知名世代:沉默世代、嬰兒潮世代、X世代及千禧世代。各世代的名稱由來不可考,但與某些特殊年份有關,如嬰兒潮之與二戰戰後軍人返鄉有關,千禧世代之與兩世紀交迭有關。

各世代的起訖時點,人口學家的看法不一致,但概略如下:

沉默世代涵蓋1925年到1944年出生者,嬰兒潮世代涵蓋1945年到1962年出生者,X世代是指1963年到1980年出生者,而千禧世代則指1981年到2000年出生者。換算成年齡,沉默世代目前在73歲到92歲之間,嬰兒潮世代在55歲到72歲之間,X世代在37歲到54歲之間,而千禧世代在17歲到36歲之間。

四個世代裏,知名的美國富豪分別有巴菲特、蓋茨、歐米迪亞及紮克伯格。依2017年福布斯排行榜,蓋茨是全球首富,巴菲特次之,紮克伯格第五,而eBay創辦人歐米迪亞略遜一籌,但也有百億美元身價。

不過,有趣的是,四位富豪出生不同世代,分屬四個人口學社群,而時代差異造成了投資觀差異,捐贈行為也隨之不同!

巴菲特是沉默世代,1930年生,今年87歲。

蓋茨是嬰兒潮世代,1955年生,今年62歲。

歐米迪亞是X世代,1967年生,今年50歲。

紮克伯格是千禧世代,1984年生,今年33歲。

由年齡看,巴菲特是蓋茨的父輩,蓋茨是紮克伯格的父輩,而巴菲特則是紮克伯格的祖輩。現實生活裏,當孫子的投資觀和祖父的一樣時,難道孫子不嫌落伍嗎?

回答問題前,我們不妨看看四位富豪何時做出人生最大筆捐贈,譬如捐出九成財產。依據統計,巴菲特遲至76歲才做,蓋茨45歲,歐米迪亞37歲,而紮克伯格在31歲時就做了!

換言之,千禧世代的紮克伯格在31歲就散盡千金,而沉默世代的老爺爺守到76歲才舍棄。

我們當然理解,捐贈行為必然受到個人生活理念及價值取向的影響。但是,更值得注意,投資行為也同樣受到生活理念及價值取向的影響。依社會心理學家的看法,由於經濟發展、社會變遷及科技創新,二十世紀的四個世代分別有不同的社群特質,表現於其生活理念。

例如,千禧世代傾向於"輕簡共享、開放多元、社會關切、平等賦權",而紮克伯格"協同參與"的名言及歐米迪亞"賦權弱者"的理念,都與此輝映。簡言之,對弱者賦予權利,即是令其能擁有基本生活渠道,包括醫療、教育等;與民眾協同參與的,即是促進機會更公平、人生更美好。

近幾年,千禧世代的投資觀受到資產管理行業的高度關切,涉及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與隔代財富轉移有關。從年齡看,嬰兒潮世代是千禧世代的父母,因前者逐漸步入老年,未來二十年內將會轉移財富,賦予後者大筆可投資資金。

第二個理由與千禧世代本身的財務規劃有關。他們中較年長的,已工作十多年,開始規劃理財,且投資於個人的退休金賬戶。

為了深耕千禧世代的理財市場,資產管理行業常進行問卷調查,以理解其投資觀。不約而同地,這些調查得出幾個類似的結果。

首先,千禧世代親曆了一九九零年代末的網絡股泡沬化及二零零七年的金融危機,對金融行業隻有中度信任,投資觀較保守,不傾向高風險投資。

第二,因生於貧富差距擴大、自然環境惡化、政府財政緊縮的時代,千禧世代有強烈的環社關懷,呈現在某些具有扶弱及共享性格的特質投資上。

第三,千禧世代對環境保育及社會正義的要求,普遍地反映於其理財觀,他們投資不隻要財務回報,還要社會回報。

第四,在必要時,千禧世代願意犧牲財務回報,以換取社會回報。 從投資的理論及實踐看,千禧世代是社會責任投資人,投資行為裏蘊涵了其所肯定的價值。

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SRI)的根源雖可溯及十八世紀宗教組織的作為,但當代SRI的崛起與發展則恰是千禧世代的生長時期:它在一九八零年代發展,一九九零年代轉型,二零零零年代擴張,二零零七年金融危機後主流化。

依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的分類,社會責任投資有七種類型,其中有消極的負麵篩選法——把黑名單上不合倫理的行業或企業予以剔除,也有積極的影響力投資——透過改變社會的明確動機,投資人以資金力量來解決急迫的社會問題。

依上麵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同時追求(財務及社會)雙底線回報的千禧世代,起碼是社會責任投資人,其中更不乏影響力投資人。

說到這裏,我們不妨看看巴菲特成長時代所盛行的投資理論。現代投組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崛起於一九五零年代,前後發展近三十年,其中包括馬可維茲的投組選擇模型、夏普的資產訂價模型等,但無論模型,它們講求的都是單底線回報——財務回報。另外,現代投組理論發展的時代,正是沉默世代已步入成年,且手中握有投資資金的年代,而當時市場上的金融商品也反映了其背後理論。

有關四位不同世代的富豪,從巴菲特的投資行為及相關言論看,他是標準的傳統投資人,雖極成功,但隻追求單底線回報。巴菲特暮年捐出主要財產,但自己不做捐贈投資的決定,而委托擅長這類決定的好友蓋茨。

在蓋茨成長的年代裏,影響力投資尚未萌牙,但他能洞燭幽光,有超越時代的先知灼見,不僅引導了、成就了這種投資,還透過基金會的力量推廣,使疫苗遍布非洲,良校廣設四方。

至於歐米迪亞,eBay股票上市時,他才31歲,突如其來的財富促其思考善用之道。幾番嚐試後,歐米迪亞終於了悟慈善捐贈的限製性,而改以積極方式驅動社會改變,包括成立歐米迪亞網絡組織(Omidyar Network, ON)。ON不是慈善基金會,而是間社會影響力投資公司,專門投資於開創性的影響力工具,以資金力量及企業動能來解決社會問題。

紮克伯格更依循ON先例,成立了"陳‧紮克伯格倡議"有限責任公司,以耐心資本的方式,介入個性化學習、疾病治療等領域,為後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結文之前要問,巴菲特講座還需要辦嗎?

當單底線投資人為主流時,講座肯定會辦,但在世代更迭下,當市場上有更多雙底線投資人時,這類講座就該轉型了。

邱慈觀簡介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金融學博士

曾在美國的加州州立大學任教、新澤西州民間企業任職、台灣的中央大學任教,並任行政領導,協助推動校務和負責大學發展等工作。

所教的專業科目有投資學、金融倫理學、綠色金融、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等。

最後更新:2017-10-30 19:37:42

  上一篇:go 成龍留遺產給小龍女!抽煙喝酒愛欺負的小龍女這樣說
  下一篇:go 馬雲零片酬首演電影雙11上映,為中國傳統文化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