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老歌新唱與星素結合,第二季《天籟之戰》真是升級到了“點”上

傳媒內參導讀:“玩”比“贏”更重要,此種導向,讓比賽本身退回客觀,強調享受音樂本身,更容易引發明星、素人歌手和觀眾之間的共鳴。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

文/安哲

由東方衛視出品的《天籟之戰》第二季(以下簡稱《天籟2》),昨晚播出第二期。在延續第一季節目主題和對抗形式的基礎上,《天籟2》繼續實現全麵升級,挖掘出更有實力的民間歌者向華語樂壇頂級唱將發起挑戰。開播第一期其短視頻播放量高達2079萬,輕鬆收獲綜藝類短視頻播放量第一的佳績。

至於《天籟2》為何能在一眾音樂競技類綜藝中站穩腳跟直至脫穎而出,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對“星素結合”這一對戰模式的貫徹始終;二是對所選歌曲的成功改編。

把升級真正落到“點”上,才是一檔主打音樂與全民參與的綜藝節目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神曲、老歌、新招式

用重新詮釋經典的方式引發全民共鳴

老歌翻唱,是近年來很多音樂競技類、選秀類綜藝常常會使用的招數。一方麵有年代特色的老歌能夠最大限度的喚起觀眾的集體共鳴,另一方麵,新的編曲形式和演繹方式也更能引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既講究傳承精神,又提倡創新意識,以老歌翻唱為內容看點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評。而《天籟之戰》無疑就是這一模式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季中華晨宇改編的《我的滑板鞋》《齊天大聖》一度成為熱點話題,華晨宇本人也從人們印象中隻會耍酷的“快男選手”,一夜間晉升為才華橫溢的“青年音樂人”。而第二季剛剛開播,“莫文蔚嘻哈RAP”“張傑回娘家”就迅速刷進熱搜榜。很明顯,顛覆和演繹,已成為《天籟之戰》的“獨門秘籍”和“絕殺技”,大有出招就不會空手而歸的勢頭。

實際上,《天籟之戰》的這一“新招式”並沒有什麼高深之處,其兩條製作線也很清晰:一是對明星固有風格進行大膽顛覆,二是對神曲、老歌完成全新的驚喜演繹。前者從歌曲改編入手,給耳熟能詳的老歌添加新元素,演繹出耳目一新的味道。

比如第一季華晨宇改編的《我的滑板鞋》,第二季中張傑改編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便都是沿用了這一方式;後者則是從明星唱將入手,打破他們原本標簽化的固有風格,顛覆其偶像形象。比如讓玩搖滾的楊坤去唱《癢》和《舞娘》,讓文藝柔情的小哥去唱“家喻戶曉”的《愛情買賣》,讓空靈女神莫文蔚唱Rap……

而借助這些腦洞大開的刻意安排所營造出的效果和看點,多半要歸功於製作團隊“別有用心”設置的“命題榜單”,其目的既可以實現與觀眾、網友間的互動,同時還能直接給出每期節目的歌唱主題,引導明星唱將拓展其表演方向,達到意想不到的“綜藝效果”。

從觀眾的視角來看,明星唱將們如果在改編的過程中大放光彩,則可以證明其實力確實不俗,即便是改編得不夠成功,也能展現出真實、可愛的一麵,所以這種顛覆本身注定是一個極其討巧的創意設計。能夠有意識地把經典音樂與當下時代相結合,通過極具創意的重新演繹去引發全民的情感共鳴,這才是《天籟2》能夠贏得觀眾的內因所在。

以公平視角完成星素對抗,

讓明星與素人真正在節目中實現共生

星素結合是目前各大綜藝類節目都在嚐試的一個“切入口”。以各種形式拉近明星與素人的距離,不僅可以很好地落實節目主題,又可以為觀眾帶來更真實的收看體驗。但縱觀當下的大多數綜藝,所謂的星素結合往往還存在著以明星為主體、以素人為輔助的問題,即便出現對抗戲碼,素人也很難真正做到與明星比肩。

而《天籟之戰》則是個明顯的例外,其獨特之處就在於這裏的素人確實有戰勝明星的很多機會。從第一季開始,這檔節目就製定了一個極為“奇葩”的遊戲規則——將選擇權交給素人歌者。

他們可以現場選擇明星作為自己的競唱對象,再為其挑選指定比賽曲目。這一“反客為主”的權利轉換,不僅為節目中星素對抗的模式奠定了一個總體基調,也提供了一個必要前提,那就是明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必須俯下身來接受素人的真實挑戰,甚至完全有可能成為在比賽中慘遭失敗的那個人。

在傳統的競技類綜藝中,分數和輸贏常常是整期節目中看點的核心,且分量極重。

然而《天籟之戰》似乎有意違背這一傳統和規律,偏偏把更多的拍攝和剪輯精力都集中在比賽的過程。“玩”比“贏”更重要,此種導向,讓比賽本身退回客觀,強調享受音樂本身,更容易引發明星、素人歌手和觀眾之間的共鳴。

此外,為了打造一個相對公平的賽場和舞台,兩季《天籟之戰》還采取了同一規則,即“現場觀眾投票,嘉賓隻做點評引導”的評審模式。一方麵將評審權交給觀眾,一方麵又以專業音樂人的角度,跳離比分來做出客觀評價。

可以說,《天籟之戰》用自身的規則設置,將星素結合的看點,變成了一場以音樂為語言的集體共鳴。第一季決戰之夜,蘇詩丁、田園、趙宥喬、呂俊哲等素人歌手都集體爆發,在明星唱將麵前也光芒四射。呂俊哲與莫文蔚組隊,把《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演繹出柔美+搖滾的風情;田園與楊坤組合,將太空元素植入青春洋溢的《青春修煉手冊》,打造出特有的未來感。

在《天籟2》的首期節目中,這種來自明星與素人間的對抗變得更為緊張激烈。素人歌手更是剛一出現就令明星唱將緊張到流汗:常勝唱將莫文蔚就被張姍姍打敗,新加入的實力唱將張傑也被李光打敗。

能在新一季節目亮相之際就把素人歌手與明星唱將間的這種公平對抗強化到極致,表麵上展現的是兩個表演群體間的激烈競爭,可實際上營造出的卻是星素同台、和諧共生的理想結果。以實力競技完成素人夢想的節目立意,也完全符合文藝節目在這個時代下的發展方向。

專業性VS娛樂性,

實現共贏的前提在於分寸感的精準拿捏

對於一檔競技類綜藝而言,除了娛樂屬性必不可少,其專業性如何也是考量其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如何在專業性和娛樂性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一直都是各個製作團隊要費腦思考的問題。《天籟之戰》作為一檔音樂競技類節目,自然也不例外。

首季節目收視率屢屢破2,新一季自籌備階段就屢次登上熱搜,《天籟之戰》已然成為東方衛視的又一塊綜藝招牌。尤其是它在平衡專業性和娛樂性方麵所進行的全新嚐試,更是成了不少綜藝製作團隊的研究對象。

為強化節目的綜藝感,製作團隊緊緊把握星素結合這一創作前提,除了製定出極具時間壓迫感的24小時限時改編這一規則,還選取互動性、話題性以及反差感極強的網絡神曲榜單來有意提升明星唱將的表演門檻,這種近乎“刁難式”的節目安排,一方麵為素人戰勝明星提供了更大便利,同時也增加了觀眾對節目的預期值,從另一個角度為節目的娛樂效果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加強娛樂性的同時,製作團隊還對明星嘉賓的邀請進行有意識的擇取,從上一季的天籟唱將楊坤、費玉清、莫文蔚、華晨宇,到第二季全新加入的張傑,這些常駐嘉賓的選擇都有其專業角度的考量。無論是從風格、唱法、甚至年代、性別上來看,還是從不同音樂內容的涵蓋角度來考量,比賽的專業度都是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來自不同音樂製作人的編曲名單也可謂驚豔眼球。在張傑《回娘家》的編曲名單中,音樂鬼才金誌文赫然在列。而擔任音樂總監的安棟更是坦言,改編歌曲的過程非常考驗藝人的音樂素養,而這種對於專業性的嚴苛把控,已經成為《天籟2》延續首季佳績並創造更多輝煌的客觀保障。

憑借對專業性與娛樂性之間這一分寸感的精準拿捏,《天籟2》已經為同類綜藝展現出了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成功範本,也證明了對於一檔優質的音樂競技類綜藝而言,好的班底、合適的嘉賓、專業的外援都是培育其強勢內容的最佳土壤,且缺一不可。

最後更新:2017-10-30 23:28:37

  上一篇:go 朗逸最大的對手,新款又升級配置,一上市就有近2w優惠,真沒誰了
  下一篇:go 被騙了30年!斯巴魯陷入質檢醜聞大批量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