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4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全球央行加息潮正在逼近 市場派和央行派提前“開戰”

摘要

2018年將是全球經濟擴張的一年,這是當前市場的共識。

  2018年將是全球經濟擴張的一年,這是當前市場的共識。通脹起來了,產能缺口縮小了,全球央行陸續退出QE(量化寬鬆),甚至開啟加息。比起前兩年的“紙上談兵”,今年,美聯儲、歐洲央行、瑞典央行以及全球各國央行似乎都動了真格。

  眼下,困惑全球央行和市場人士多年的問題仍存——危機以來,央行向市場注入天量流動性,而通脹仍然疲軟(遠低於2%的目標),這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隨著科技進步、電商興起而導致的物價通縮,過去5-10年的2%通脹還能等同於現在的2%嗎?央行盯住2%的通脹目標是不是該調整一下?經曆了前所未有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時代,似乎市場派都開始質疑,目標單一的央行這次有沒有能力引導好“量化退出”(QExit)?

  這場全球加息潮尚未掀起之前,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場辯論會就已經開始了唇槍舌戰——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裏奧(Ray Dalio)和瑞銀集團董事會主席韋伯(Axel A。 Weber)站在“市場派”這邊,認為央行應該重新思考老一套政策框架;瑞典央行副行長史金斯利(Cecilia Skingsley)和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科爾(Benot Coeuré)則捍衛“央行派”的經典框架;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則站在學者的立場,成了全場的調停人。

  “菲利普斯曲線”已死?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是新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於1958年根據英國近百年的總體經濟數據畫出的一條曲線。該曲線是一條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係的曲線,通常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之所以全球央行以2%為通脹目標,同時美聯儲也監測就業指標,就是因為根據這條曲線所詮釋的,當經濟複蘇,失業率下降,薪資開始上升,這將向通脹傳導,而以維持價格穩定為法定使命的央行此刻就應該采取行動——加息、縮表。

  貨幣主義大師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認為,通脹是一個貨幣現象,如今釋放了如此多的流動性,為何各國通脹還這麼低?

  其實,“菲利普斯曲線之死”已經在國際舞台上被討論了多遍,此次達裏奧進一步指出——“科技在完全改變增長和通脹的關係……所有人都關注增長和通脹的關係,但經曆了這麼多年,央行還是在掙紮著向2%的通脹目標進軍。”韋伯也認為,中央銀行家無法準確判斷出菲利普斯變得更加陡峭的轉折點在哪裏。

  不過,科爾並不買賬。在他看來,貨幣政策傳導要分兩步,“首先是貨幣政策對經濟總體需求疲軟的提振,其次是向通脹的傳導。QE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歐元區在過去18個季度的持續增長應該是過去20年來最強勁的增長,超出了我們預期;而如何傳導通脹,這裏就要提到菲利普斯曲線。”

  科爾繼續解釋稱,“之所以歐元區的菲利普斯曲線這麼平坦,是危機爆發初期失業率畸高,員工溢價能力很低,一心隻想要保住工作。一開始是零時工,非充分就業率偏高,隨著經濟開始複蘇,全職員工數上升,這是一個順序問題。現在薪資開始試探性地上升,核心通脹也緩慢上升,菲利普斯曲線開始出現陡峭的跡象。當然,歐元區的情況各不相同,德國、荷蘭、甚至西班牙,不充分就業開始下降,德國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但法國和意大利的失業率仍然較高。”

  總結來說,科爾認為金融危機的重創史無前例,其對實體經濟造成的疤痕之深也導致複蘇、通脹回升的速度更慢,因為價格是有粘性的。

  “通過科技、電子商務、人工智能,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交易成本極大下降。今天2%的通脹率與15年前、20年前2%的通脹率並不完全一樣。”基於此,朱民認為,今天是不是再應將通脹率目標設定在2%,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央行挑戰重重

  不同於往年,2018年開年時全球經濟持續擴張。同時,市場更是自滿地認為,各國央行加息的速度也會較為緩慢。

  一邊是經濟擴張、一邊是溫和通脹、緩慢加息,這被稱為“金發女孩”(Goldilock Economy)的階段,這也正是各大投資機構預判全球股市將繼續狂歡的原因。不過,辯論會的氣氛並沒有這麼歡愉—— 一旦通脹超預期上行,導致央行加速加息,估值高企的資本市場是否將崩盤?經濟擴張能否持續?

  達裏奧對未來2-3年的經濟前景最為擔憂。“太過快速的收緊的確會傷害金融市場。過去多年,始終是市場預計央行會多次加息,但結果央行不斷推遲加息,因此締造了股市牛市;然而現在市場認為央行會緩慢加息,但央行開始說加息節奏或許能快一些,這就會對市場利空。”

  作為全球頂級投資機構的“第一大腦”,達裏奧的這番言論似乎很容易被誤解為——因為橋水希望在資本市場賺錢,因此不想央行過度緊縮。事實上,經曆了多場危機、並成功預判2008年金融危機的達裏奧深刻地認識到央行未來工作的艱巨。“如果利率大幅上行,那麼未來18個月債市會出現熊市,經濟下行周期很可能會在此後的12個月出現,也就是未來2-3年,這也是下一次總統大選的時點。”他認為,當經濟下行恰逢總統選舉,這將是一個有趣的階段。朱民也表示,他預計未來2-3年內進入下行周期的可能性大於50%。

  達裏奧還反問現場的兩位央行家——“如果給你們兩種犯錯的機會,一種是允許通脹超調0.5%至2.5%(即推遲緊縮),另一種則是讓經濟下行(即通脹接近2%目標便開始緊縮,或將導致經濟下滑),你會選哪一個?”

  對此,科爾似乎感覺很無奈,在他看來,實現價格穩定是央行的法定使命,具有法律效應,除此之外,央行並不能對經濟增速起到太多作用。“經濟高速擴張時,的確要警惕通脹超預期上升的這個‘尾部風險’,但貨幣政策的能力有限,需要財政政策發揮更大作用。”

  史金斯利同樣也認為不能讓央行承擔過多的使命。“我們不要希望貨幣政策能解決太多的問題,我們可以作出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在眾多不確定性中,確保人們無需對未來幾年的通脹很擔心。麵臨眾多的結構性變化,其他部門也需要攜手合作,包括勞動力市場配合、失業補助、終身教育、累進稅製等等。”她告訴記者。

  朱民則認為,“現在重要的問題是,這一個超長的經濟擴張周期會如何落幕?我們又是否能夠實現軟著陸?”

  全球緊縮進行時

  一旦通脹超預期上升,加速加息是央行唯一的選項。至少各界的共識是,今年美聯儲不會再像前年那樣,說加息四次,最後隻落實一次。

  早在1月10日,“債王”格羅斯近期一語驚人——“債券熊市在目前正式確立,5年、10年期美國國債的25年長期趨勢線已經下破。”盡管“債王”也犯過錯誤,但這次的判斷至少證明,全球緊縮已經開始(利率上行利空債市)。

  眼下,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2018年將加息3次,IMF預計稅改到2020年累計將為美國GDP增速貢獻1.2個百分點。除此之外,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的緊縮預期也開始升溫。

  今年1月開始,歐洲央行將月度購債規模從600億歐元減少為300億歐元,並維持到2018年9月。近期,歐洲央行官員Ardo Hansson對媒體表示,如果經濟和通脹的進展符合預期,歐洲央行可能會在9月之後一步到位結束2.55萬億歐元的債券購買計劃。這一觀點引爆了歐元,截至北京時間1月29日,歐元/美元1.2399,較一周前的低點1.1918大漲近4%,一年漲幅更是高達近15%。

  “該官員的說法完全是可能的,甚至年底加息也有可能。”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記者。主流觀點認為,即使通脹還遠未達到目標,但經濟不斷複蘇將支持通脹上升,且為了避免未來無債可買的窘境,歐洲央行今年會漸進式緊縮。

(原標題:全球央行加息潮正在逼近,市場派和央行派提前“開戰”)

(責任編輯:DF372)

最後更新:2018-02-03 08:52:16

  上一篇:go 美聯儲利率決議6大看點 3月加息已板上釘釘?
  下一篇:go 美聯儲決議攜手非農來襲 歐元漲勢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