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0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鹿晗示愛崩潰不了你,無法忘卻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之電報故事

Hi,大家好!我是何寶宏,歡迎來到《互聯網的基因》大講堂。

新東西講多了,今天我們來懷懷舊。

在智能可穿戴設備層出不窮的今天,很多人都不再提及功能型手機這一“前任”,以及固定電話這一“前任的前任”。那麼,作為“前任的前任的前任”的電報,更是早都被人們遺忘到了九霄雲外。

人,還是有情懷的動物。偶爾想想前任,前任的前任,以及前任的前任的前任,也是一種幸福。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電報究竟留給了我們什麼?

電報線曾經是地球的神經係統,是權利和秩序的基本要素,就像今天的電話線和互聯網一樣。僅是略讀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簡史》的電報部分,就會發現,在電報已被電話、短信和微信取代了的今天,它對這個世界的改變,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電報是電力革命的起點。在1830年代,還沒有發動機和電力網,電池是最主要的供電方式。電池因不穩定、功率小和短距離等,使得電力隻能用於“高科技感”很強的魔術和各種演出,以及聲稱包治百病的“電療“(注意:這不是在治療網癮!)。電報是電力第一個Killer App,讓電力從此不再隻是玩具和不靠譜的代名詞。

電報的中繼(Relay)概念沿襲至今。中繼克服了電流沿著漫長的電線流動時,會逐漸衰減的障礙。這一概念所具有的潛能遠比電報發明者當初意識到的還要大,已經成為了現代通信的基礎性技術之一,比如翻轉信號、多路複用和存儲轉發等。互聯網的IP技術,就是存儲轉發的。

莫爾斯的助手韋爾設計的電報設計,成了後來用戶界麵設計的經典。一根簡單的彈簧支撐著杠杆,操作員通過它用手指觸碰達到控製電路的目的。這根杠杆叫“通信員”,後來叫“鍵”。

電報改變了人們對天氣的認知。之前需要數天才能夠到達目的地的信息,現在隻需分秒,因此人們發現了各地天氣的實時差異性和後續關聯性,不再認為氣象是迷信,而是一種大範圍彼此關聯的事件。天氣報告和天氣預報,也就隨之產生。

電報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認知。鐵路讓人們發現所謂時間,都是地方時,不同地方的人們其實遵循的是不同時間在生活,催生了標準時的概念。但鐵路運行需要的標準時,直到電報出現後才變得可行。1840年代,格林尼治天文台通過電報,開始為英國全國的鍾表提供“對時”服務。

電報催生了密碼學。電報天然的需要編碼,為了保密或為了簡明。辭藻的代價過高,電報催生了“電報體”文風,就像互聯網上的“火星文”一樣。電報讓文字的神秘性消失,也賦予了一些詞匯新的含義,比如“發送”。但簡明電報碼本的盛行,不僅是為了省錢,更是為了保密的考量,密碼學為之興盛。

電報改變了報業。時人擔心電報會殺死報紙,因為報紙一直以來就是商業、政治或其他情報的快捷傳遞者。但後來的曆史卻是,二者成了共生關係,新聞記者開始用電報傳遞新聞,“電報報道”是緊迫性、及時性新聞的標簽。

電報改變了記錄曆史的方式,保留下了大量日常生活瑣事。比如,第一批英國電報的記錄中就有關於行李招領和零售交易的,追捕罪犯的,演示下象棋的等。

電報進入中國,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當李鴻章提出辦電報時,官員反對的聲音無非就是不利祖宗安寧,不利意識形態安全等。當然,老百姓也堅決抵製,相信電報線能把人的魂兒傳走。與此同時代的電影進入中國卻非常順利,娛樂業的地位高於通信業,一直到傳承到了今天。

1985年以前,北京個人電報業務量最多時每月超300萬份,現在一個月也沒幾份了。百度了一下關於“電報”的新聞:“XXX電賀意大利新任總理”,“XX電賀特朗普當選”,“普京向特雷莎·梅發電報”,“逾50名美外交官簽署異議電報”……

與所有老去的技術一樣,現在的電報成了尊貴禮儀的象征。通信技術“尊貴度“的鄙視鏈,應該與其流行度相反:電報 > 電話 > 短信 > 微信。

50年後,你或許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聯合國秘書長發email,祝賀T當選美國總統”;“X總理發短信祝賀奧運健兒取得佳績”……

嘉賓簡介:

何寶宏,從事互聯網研究領域20年的老兵,獲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在通信行業從業,著有《互聯網的基因》一書。本講主要麵對企業中高層、戰略研究者、工程師、和有技術背景的大叔大姐,個人觀點,歡迎吐槽點讚分享 。

最後更新:2017-10-12 21:09:51

  上一篇:go 胡歌13年前照片被翻出,清純陽光被讚當年的小鮮肉
  下一篇:go 活久見!鹿晗關曉彤公布戀情後的粉絲流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