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31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償還壓力減緩 2018年城投債券到期規模首達萬億

在“嚴監管、防風險”的宏觀政策調控下,2017年城投債市場結束了近年來的高歌勐進,發行規模與淨融資額均呈現大幅下滑。

數據下滑背後,依托政府信用支持的城投債,在打破政府兜底“幻覺”背景下,其麵臨的政策環境也將更加嚴峻。特別是多數城投企業與地方政府財政實力的進一步脫鉤,將弱化其剛兌信仰。

中誠信國際預測,2018 年到期的城投債券共計1241隻,到期規模共計10746億元,相比2017年1.48萬億元總償還量今年償還壓力有所減緩,但結構性隱憂依然存在。

不同以往,2018年開始市場對城投企業的信用考量將由“重政府”回歸至“重企業”,企業自身轉型尤為重要。

脫鉤地方財力

根據43號文要求,城投企業自 2015年1月1日起新增債務不再屬於地方政府債務,2014年末以前發行的債務根據清理甄別情況可納入政府性債務,通過地方政府債券進行置換。

記者梳理數據得知,2015年1月1日以後發行的城投債券規模總計7472億元,占比達到69.54%,主要分布在廣西、河北、雲南、北京、江蘇等省份。其中江蘇省新城投債到期總量較大,規模達到1725.89億元,到期償付壓力較高。

但相比其他省份,江蘇省的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也較強,這成為城投企業舉債的重要保障。

數據顯示,2016年江蘇省經濟總量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均位居全國第2位,公共財政實力強,且稅收收入占比和財政自給水平均位於全國前列。債務方麵,2016 年末江蘇省債務率為62.9%,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根據鵬元資信的評估,江蘇省城投企業整體信用展望為穩定,但江蘇省下屬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且隨著前期存量債務的不斷累積,部分城投企業通過再融資支持債務償付。

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證券評級部分析師劉師宇認為,蘇州、南京、無錫等蘇南地區整體經濟財政實力較強,其所屬區域的城投企業風險相對較低,鹽城、淮安、徐州等蘇北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且近年來有息債務增速較快,其所屬區域的城投公司風險相對較高。

事實上,2014年以來,城投企業負債規模增長較快,杠杆率攀升,有息債務規模增加,江蘇省下屬不同區域城投企業的信用品質出現一定的分化。

“短期內推進城投企業資產兼並重組成為轄區城投企業‘抱團取暖’應對再融資困境,爭取轉型過渡期的重要途徑。”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首席宏觀分析師袁海霞如此評論。

2017 年以來,以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為核心的監管政策密集出台,一方麵延續 2014 年以來新《預算法》、43 號文 、88 號文等政策對於規範地方融資要求,加快剝離城投企業與地方政府信用,另一方麵對於城投企業“何可為,何可不為”進一步細化明確,加之金融強監管政策持續發力,城投脫離地方財政進程在加劇。

袁海霞認為,城投企業信用與地方政府信用持續剝離,使得地方政府對於城投企業的支持力度與救助意願將放在監管框架及推動地方投融資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平衡重估。“對於具備較強盈利能力或在區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平台企業,地方政府支持救助的意願較高,反之則會較低。”

記者了解到,目前城投債券以2015年1月1日為界,劃分為新城投與老城投。新城投不受債務置換影響,若發生償付困難,地方政府根據88號文要求及具體情況,僅應履行擔保責任或救助責任,且最多不應超過債務人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老城投中納入政府性債務的規模及比例仍存不確定性,目前各省並未公開詳細披露,這部分影響會在2018年8月債務置換結束前後集中顯現。

問責違規舉債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基建的投融資依然依賴於平台企業,根據測算,目前城投企業投入資金占基建投資的比重在69%左右,短期內依賴於城投企業投資基建的模式將不會改變。

在此背景下,盡管2018年城投債到期總量壓力有所緩解,但結構性問題仍存隱憂,特別是2017年中央頻頻出手整治違規舉債的案例,直接提高了監管層對風險的防範意識。

在財政部通報中,2017年3月,其對武漢市軌道交通 PPP 項目風險分配不當問題進行處罰。2017 年全年監管部門共計對 15 起地方違規舉債案例進行問責公示,且問責力度持續加碼,對於所涉官員由早期警告、行政降級上升至行政開除處分,且追責範圍由現任官員擴至曾任官員,“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的政策要求已在實踐層麵具體落實。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項目經理劉心荷表示,城投債在加劇地方隱性債務風險的同時,也在通過金融產品加劇係統性風險。

基於這樣的風險預判,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堅決製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製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進一步強調“製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製隱性債務增量”,並強調“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監管高壓態勢將從中央層麵逐步傳導至地方。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實際上是打破了城投剛性兌付的信仰,強調防範地方隱性債務風險意識,消滅了城投對政府兜底的“幻覺”。

根據財政部要求,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15.4萬億元,其中有1.06萬億元是通過發行債券的形式取得的借款,剩餘14.34萬億元債務將通過置換債的方式完成。

截至2017年底,發行置換債10.8萬億元,剩餘的3.5萬億債務需要在2018年置換完成。

考慮到部分城投企業剝離地方政府信用後存在的轉型壓力,預計城投企業整體債務到期規模和投資規模仍然較大。“如果城投資金鏈斷裂,會出現比較大的係統性風險,因此當前在城投轉型未成功的情況下,政府和金融機構仍會對城投企業存在一定的隱性擔保。”光大證券報告認為。

光大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城投企業總資產在70~80萬億,總負債在40~50萬億左右,2016年樣本企業籌資活動現金流出在8.5萬億,占總負債的26%。

(原標題:償還壓力減緩 2018年城投債券到期規模首達萬億)

最後更新:2018-01-14 01:03:41

  上一篇:go 標的未竣工且質押 銀江股份購買大股東房產遭關注
  下一篇:go 2017年私募業績藏玄機:價值派“但斌”們笑嘻嘻 徐翔舊部原來去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