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
微信
英國退歐 都柏林努力參與全球科技人才的爭奪戰
在全球科技人才的爭奪戰中,都柏林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據CNBC網站報道,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大運河碼頭也被人稱作為“都柏林的矽穀”,正是這個碼頭的存在推高了當地的房價。
都柏林被麗菲河一分為二,沿著河岸走上個十分鍾,穀歌、Facebook和LinkedIn等科技巨頭的歐洲總部被盡收眼底。事實上,基本上在全球科技界叫的上名號的企業都將在愛爾蘭的總部設在了麗菲河沿岸。
這些企業為愛爾蘭創造了數千個高技能就業崗位,而在十年前還陷入經濟衰退的愛爾蘭也在這些企業的推動之下再次煥發經濟增長的動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愛爾蘭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受到良好教育的愛爾蘭國民之中,出國打拚的人數仍然多於學成回來報效祖國的人數。
都柏林科技峰會(Dublin Tech Summit)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本-英格理施認為,科技行業在吸引高技能年輕人才留在愛爾蘭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英格理施在本周四接受CNBC記者采訪時說到:“唯一可以阻止愛爾蘭本國的青年才俊前往美國矽穀的辦法就是把矽穀搬到愛爾蘭國內。千禧一代人和Z世代生人(1980—1984年間出生的年輕人)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往國外學習知識和技能,這樣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讓他們回來報效祖國卻是我們能夠控製的。”
金融科技的未來
許多人推測都柏林的科技和金融服務行業或將從英國脫歐事件中獲利,因為愛爾蘭很可能被大量企業作為對接歐盟市場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基地。
本-英格理施向記者說到:“鑒於英國脫歐即將成為現實,愛爾蘭的金融科技領域或將是其中最大的獲利者,因為愛爾蘭被看作是接入更多市場的入口。”
他認為英國科技界的實力被公認為歐洲最強,但其自身麵臨著發展飽和的現狀。不過在愛爾蘭國內,由於競爭還不十分激烈,因此人才獲得的困難程度要低得多。
瑞吉娜-布雷赫尼(Regina Breheny)的態度並沒有本-英格理施這麼樂觀,她本人既是愛爾蘭投資經理人聯合會的會長,也是愛爾蘭風險資本聯合會的總幹事。在被問及她是否認為都柏林會是後脫歐時期歐洲金融科技中心桂冠的爭奪者時,她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瑞吉娜-布雷赫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對新公司和企業家的支持方麵,英國要比愛爾蘭做的好得多。在最近的預算編製中,英國在對企業主的吸引力方麵要比愛爾蘭更大。這使得我們想同英國競爭變得十分困難。”
隨著愛爾蘭經濟的增長,科技領域的的實力和重要性都應該不斷得到提升,其中具體涉及的行業包括人工智能、農業科技、金融科技、軟件業等等。
瑞吉娜-布雷赫尼在今年11月接受愛爾蘭《獨立報》采訪時表示:“自2008年實施信貸緊縮政策以來,愛爾蘭有超過1450家中小企業融資總額達到36億歐元(約合43億美元)。上述融資幾乎全部由愛爾蘭風險投資基金經理人完成,風投基金經理人這個行業為愛爾蘭創造了最多20000個就業崗位,從業者先後吸引超過16億歐元落戶愛爾蘭。”
留住人才
愛爾蘭企業局高級媒體執行官馬瑞卡-麥克卡威爾(Marika MacCarvill)在談到愛爾蘭人才的去留問題之時指出,英國脫歐事件或將對愛爾蘭人才的去留施加兩種完全相反的作用力。
她向記者說到:“如果英國對於人才流動的態度轉變為更加封閉的話,對於愛爾蘭金融科技企業來說就可以借機接觸到整個歐洲範圍內的人才。另一方麵,如果英國國內企業將總部遷往都柏林或者設立在愛子公司的話,那麼愛爾蘭本土的金融科技企業勢必要同這些外來戶爭奪人才。”
諸如愛爾蘭企業局這樣的政府機構推出了針對潛力較大的初創企業的融資機會,這些資金專門幫助尚處在成長階段的愛爾蘭本土企業。在本-英格理施看來,愛爾蘭國內有許多初創企業的助推者,但他認為還有一些比推動企業成長所需的基礎設施更為重要的工作要做。
他向記者說到:“我們要將愛爾蘭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傳播給更年輕的一代。值得一提的是,過往我們害怕失敗的名聲並不好聽。如果我們可以和美國同行進行比較,我們應該樹立一種失敗並不可怕的觀點,麵對失敗我們唯一要做的是吃一塹長一智。”
回國吧
愛瑪-沃克爾在去年從紐約回到了都柏林並且出任Wachsman PR愛爾蘭分公司的總經理,Wachsman PR是一家專注於區塊鏈的通訊機構。
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英國脫歐近在眼前,由此一大波企業將會落戶都柏林。我認為現在是我們準備好迎接新時代的時候了。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人們需要學習什麼樣的知識。愛爾蘭政府應該研究建立有關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研發中心。”
愛瑪-沃克爾還說到:“我今年才26歲,現在是一家愛爾蘭企業的總經理。如果當初我沒有出國,我很可能不會有現在的待遇。在美國我有機會承擔一定的責任,愛爾蘭國內需要改變過往看待年輕一代人成長的觀點,人的年齡同所具備的能力之間並沒有固定的關係。”
放眼未來,愛瑪-沃克爾認為,對全世界持開放態度是愛爾蘭的核心實力之一。
(責任編輯:DF350)
最後更新:2017-12-03 18: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