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微信
微信支付:是怎样像蚂蚁一样,一步一步把支付宝啃成一幅骨架的?
对于鏖战多年,难解难分,目前已形成中国互联网双寡头格局的阿里、腾讯,这个不容有失、意味着最终胜局奖赏的“你”,是谁?
移动支付!
就在整个科技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iPhone 8时,江东“小霸王”马化腾横刀纵马,开始了他马不停蹄的千里走单骑。
9月13日,马化腾低调现身安徽。在合肥,腾讯公司与安徽省、合肥市签下包括众创空间、AI医疗、互联网+等一系列合作,并将腾讯乘车码将正式接入到合肥公交系统中。
(小马哥与安徽省和合肥市的政府领导们一起体验乘车码的实际应用)
紧接着,小马哥又马不停蹄地杀回深圳,与深圳巴士集团、深圳通公司举行合作签约仪式:
9月18日下午,马化腾毫不停歇,再次策马杀奔广州,与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此前羊城通乘车码的合作基础上,全面开展交通支付、综合运输便民服务、政务管理服务、创新创业及科技创新等方向的合作。
小马哥如此低调又坚决地来回策马冲杀,所为何来?
无他,拿下目前最巨大的支付场景:传统公共出行。
方式并不复杂:让腾讯乘车码成为公共出行支付解决方案的标配与唯一通道。
简单来说,乘车码的作用是,让你以后乘车都不用再带公交卡了——找不到零钱、忘带公交卡、充值排长队、余额不足等烦恼再也不会困扰你了。
懂行的人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背后,是移动支付场景的进一步拓展,而且这次是突进了传统城市公共预付卡的领域。
要看清攻入这个领域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把眼光看远一点,看看香港的八达通,就知道传统城市公交预付卡的完全体究竟有多可怕。八达通于1997年正式推出,基于NFC技术的非接触式预付卡,最初用于不同公共交通系统作付费用途。发展至今,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几乎能让香港人只带一张卡,便可完成日常所有消费。
截至2016年9月,八达通覆盖99%的香港人口(734万),市面上流通逾3200万张,日交易额超过1.8亿港元。
依靠刚需公共出行一点突破,迅速多点复制提高渗透率,覆盖到线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巨大的浮存金,这是每个城市公共出行支付系统肥得流油的富矿。
虽然国内的发展与八达通尚有距离,但公共出行巨大的入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乘车码则是腾讯基于移动支付、微信小程序构建的杀手产品,使用场景就是广泛分布在整个中国的公共交通系统高频高粘度低额度的交易场景。
如今,腾讯乘车码已经与广州、青岛、驻马店、佛山、合肥、深圳等地展开合作。这次,小马哥亲自带队来往厮杀,意味着微信支付已经悄无声息,但却无比坚决启动了对中国最大线下支付场景暴风骤雨式的攻占与覆盖。
在外卖、打车、单车、超市、便利店等等高频支付场景相继被瓜分完毕后,这是天下最大的支付场景。
而随着腾讯乘车码的确立,腾讯在出行方面的移动支付布局也已经越来越完善和清晰:1-3-5(1公里摩拜单车,3公里腾讯乘车码,5公里滴滴打车)。
就像其他线下支付场景一样,现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火并,但在各种大战结束后,最终大概率微信支付会凭借装机率、打开率的优势胜出。
毕竟,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和粘性摆在那,公共出行的场景天然就和小程序用完即走的导向吻合。新版微信对小程序的入口又做了一次前移,已经在搜索栏下方集成高频使用的小程序,而且指定的小程序还可以在聊天界面置顶。未来,小程序作为轻应用还可以对线下场景进行功能延展,比如在公交站,你扫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车到站的时间,你在汽车站,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需要排长队。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高维打低维,高频打低频的规律,总是那么的屡试不爽。
马化腾非常清楚:输了支付,赢了天下又如何?!
中国商战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而微信支付从一个小不点,最后一点一点蚂蚁搬家一样,把支付宝的领地啃得几乎只剩一个庞大的骨架,则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升华:淘宝引领的电商阶段,余额宝后的金融阶段,微信红包带动的社交阶段,最后是微信支付开启的小额消费阶段。
众所周知,蚂蚁金服最重要的资产是旗下的支付宝,而支付宝是一直以来都是阿里的骄傲。阿里依托线上购物这个天然消费场景,带动了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的发展,在早期消费者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现在也还是牢牢把握住线上购物的场景入口(淘宝、天猫)。历经14载,支付宝完成了从保障阿里巴巴电商业务正常运作到全面革新传统金融行业的过渡,并做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然而,按目前趋势,老大的大概率已是徒有虚名,微信支付已将支付宝市场份额蚕食得所剩无几,且速度越来越快。
支付宝起步早,在支付领域经过10多年的耕耘,在15年Q1时,其市场份额近75%(而财付通只有11.43%),基本垄断,而彼时腾讯的支付占比勉强过双位数(见下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比其2016年Q1的20%,财付通在过去一年的市场份额足足翻了一倍。
微信红包一点打穿后,微信支付逐步的扩张应用场景,渗透率逐步提高。
2014至2016年,财付通移动支付(数据含QQ钱包)在Q4的交易规模分别为0.63、2.1、6.8万亿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6%、20.6%、37.0%;2017年Q1财付通移动支付(数据含QQ钱包)的交易规模达9.1万亿,占有率达39.5%。目前,微信支付月活跃账户和日均支付笔数均超过6亿。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 数据来源:易观)
3年时间,微信支付市占率从10%到40%,这是一个任谁都会瞠目的奇迹。
支付宝最开始因为天然有线上支付场景(淘宝),一度就是移动支付行业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的状态。微信支付通过微信庞大的装机量以及对线下消费场景的理解、投资、收编,绕开已经成熟的电商线上主战场,在线下渗透率逐步提高形成反攻,终于成长到挑战甚至碾压支付宝的地位。
线下包围线上,高频逆袭份额,这就是微信支付逆袭之路。
所有的商业竞争,最后都是关于支付的竞争——因为这离钱最近。
中国移动支付之争,打到现在,胜负格局已经基本分明。
2016年12月,腾讯移动支付(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月活跃用户及日均支付交易笔数均超过6亿,接入线下门店超过百万。2017年中报显示,腾讯“其他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177%至2017年第二季的人民币96.54亿元。该项增长主要由于腾讯的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的增长。这也使得腾讯的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支付收入占比不断扩大):
对于AT这种万亿级的巨头,唯有拿下移动支付才有长远未来,赢支付,则赢天下。
来源:新知本家
最后更新:2017-10-08 06: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