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77 返回首頁    go windows go 移動設備


Apple、IBM、Google們的那些年——《浪潮之巔》

前段時間,《長談》裏,羅振宇圍繞著 “創業者、產品、創業、用戶、投資人、高管、員工 、合作夥伴、自己”這八個維度問了羅永浩250個問題,這八個維度我從來都沒記全,也是臨到要寫這段時,去網上扒過來的,但這也足以說明,辦企業,不是一個“我隻要把產品做好了就可以大賣特賣”這樣的簡單事情。

大學時讀過一些卡耐基的成功學,後來也不記得他當時說了些什麼,但依稀記得成功學一般有的一個特點“隻要怎樣怎樣,就能怎樣怎樣”。作為一個喜歡曆史的人來講,我是比較反感這種簡化世界的邏輯。因為世界和事情的發展,總是比我們想象的複雜,世界和事情,都不是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可以一點一點的測試控製變量,最終得出哪個變量是最重要的,或者哪幾個變量分別占了百分之幾的比重,影響一件事和一個公司成敗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特別是帶團隊之後,越發的覺得管理好一個不到10人的隊伍都非常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更何況去管理好一個企業呢?

但我相信,總有一些規律是可以遵循的。

因為人一直可以通過學習來完成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這是為什麼我最近在持續的讀商業、經管類書籍的原因,我不了解,我不懂,但我可以通過看別人怎麼做、別的企業怎麼做的,去思考和分析,去學習和模仿,然後去優化和改進成我現在最需要的。

而在文章開頭的那張圖,是我看完《浪潮之巔》這本書後,嚐試用的我的方式做了一個小的總結。

“大有大的難處”

《浪潮之巔》裏,講的基本上都是你聽過的公司,而那些沒聽過的公司,很多也曾有過我們大部分人所在公司可能這輩子都很難達到的市值。

一般而言,讀大公司的經曆和研究偉人的傳記一樣,沒有什麼可以直接借鑒的意義,畢竟,大人物不僅有異於常人的特質,還會處於異於常人的時代背景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未必需要從大公司那找到可以直接用的細節,但看大公司的思路和策略,對做一件事的在格局上的思考,總是不一樣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做活動時,常規的想法基本上幾百人就足夠了,那瘋狂的設想一下,上千萬人的活動應該怎麼做?而數百人的活動在變現上可能也需要絞盡腦汁,但上千萬人的活動,變現一定有各種方式。

阿裏、騰訊、滴滴,不都是在考慮後麵的格局麼。一個很容易想象的東西,背後的潛力一定不會太大,因為大家都想得到,隻有那種讓人覺得不可能的地方,才可能存在新的機會,這是我在看大公司搞事情時,再次意識到的一點。

“大有大的難處”,但某種程度上,想做一個足夠成功的公司,大是必須的。

成功和失敗的對比

《浪潮之巔》的前半段裏,寫的都是現在還活著並且市值超過百億美金的公司,但在中間部分,也寫到了一些曾經有機會成為它們,甚至一度比它們的增長幅度還大,最終卻迅速衰敗的公司。

這種對比很有意思,辦企業就像是賭博,而且是一直賭,你不僅得做正確所有事,而且你有些事不可以做錯,做錯了就可能輸掉了。甚至有的時候,你做正確了所有事,依舊無濟於事。比如和微軟競爭的Novell。

講這段倒不是想說明,辦企業是個完全說不清楚,非常依靠運氣的一件事,恰好相反,我想說的是,做企業不僅需要你極其清楚要做到哪些事情,而且還需要很大的運氣,但運氣並不一定是當事人都明白的。

此外,這裏所謂的“清楚”並不是說你在辦企業的過程中應該在一開始就想清楚要做的所有事情,但至少你得清楚你所在的市場,你做的所有策略是否是有效果的,你的團隊開發的產品是否足夠符合需求,並且能持續的滿足用戶的需求,等等等等......

摩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反摩爾定律

看書的時候,如果我覺得一本書是值得讀的,雖然偶爾會分析一些書中具體的例子,但大部分時候我是不會太累贅的去介紹書中的詳細細節的,因為相對於作者表達來看,如果想看細節,看原作才是效率最高的,所以在寫讀書筆記時我常常會更關注概括那些通行的規律。

IT領域作為有完整的產業上中下遊的產業,本身也有著直接影響和製約整個產業發展的規律,以下部分以介紹這幾個規律為主。

摩爾定律:在世界前五大行業,金融、IT、醫療和製藥、能源和日用消費品中,隻有IT一個行業可以以持續翻番的速度進步。具體表現為,每18個月,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會翻一番,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IT產品,每18個月價錢會降一半。

這也直接帶來了三種影響:

第一,因為十八個月後這代的產品會降一倍的價,所以IT公司必須在較短時間內完成I下一代產品的開發,這也是不論是電腦還是手機,總會有很多代的款型出現的原因;

第二,由於硬件的提升速度很快,所以很多對硬件要求配置更高、功能更強大的應用才會不斷出現,舉個例子,以前裝個魔獸世界就要占電腦幾個G的內存才能玩,現在甚至連手機上都能玩很多配置要求比較高的遊戲了;

第三,公司在研發產品時,必須要針對多年後的市場。十年前我們的網絡帶寬速度非常低,計算終端設備的普及也主要以台式機和筆記本為主,而如今,4G+移動終端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上個十年的計算終端。那下個十年呢?誰知道VR、AR會在那個時間段迎來突破性爆發呢?甚至人工智能的奇點如果到來,現有的APP是否會以一種我們想不明白的方式被取代掉嗎?

而第三點,也是會讓一些大公司焦慮的點,這也是反摩爾定律存在的原因。

反摩爾定律:在科技量變的過程中,新的小公司是無法和大公司進行競爭的,因為後者在老的技術上形成的壁壘優勢不是小公司在短時間內能突破的。但科技領域裏也會出現質變的技術突破,比如剛才說到的“人工智能”,就是技術領域中可能存在質變的技術。當然,你會問,大公司也能去搞“人工智能”啊?隻是對於小公司而言,小公司往往沒有包袱,也比大公司更靈活。我們回顧一下2G時代轉向3G時代時,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衰落得有多快,順帶問一句,你身邊還有人用塞班係統的麼?

也正是因為這種技術質變的反摩爾定律存在,新興的小公司有可能在發展新技術上和大公司處於同一起跑線。這也逼著大部分的IT公司不停的尋找革命性的創造發明。

安迪——比爾定律:在摩爾定律裏,我們說了,十八個月後這代的產品會降一半的價,那人們幹嘛不等18個月買便宜一倍的那代產品?而且,買了產品之後人們為啥還是要換?

原因主要在於,雖然硬件的配置更高了,內存更大了,但是像微軟的操作係統所占的內存也更大了,而之前由於知道硬件能升級的應用開發商們,也在不斷開發功能更強大占內存也更大的應用,工程師們也因為硬件更大在寫代碼時不需要像之前的DOS係統上寫簡潔到極致的代碼,因為那個時代內存就那麼大,寫代碼必須“勤儉節約”。

這直接導致了,雖然內存可能比過去翻了很多番,但運行的速度和之前還是差不多的,甚至,很多應用如果不更新係統的話,就使用不了。於是人們需要持續的換電腦設備。

其他的一些

關於矽穀的前世今生,創業氛圍,以及斯坦福的曆史發展,創投公司在矽穀的興起等,我這裏就不贅述了,看書時體驗會更深些。

“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兒,我要去哪兒”,這三個問題是我認為需要一直問自己的問題,在職場裏也是如此。《浪潮之巔》,對於一個IT領域裏的互聯網從業者,在某些地方為這幾個問題,提供了一部分答案。

如果你想了解IT產業曆史的大致模樣,個人認為《浪潮之巔》是值得一看的。

PS:最近在做一個“成長讀書會”,針對已經工作的人,主要關注互聯網、管理、心理這三個方麵,每周1次線上或者線下的圖書分享,10分鍾左右。

進群規則:進群後的三個月內需完成一次10分鍾左右的讀書分享,線上線下皆可,君子之約,自行遵守。

和你一起

思考一些和我們都有關的問題

最後更新:2017-10-08 00:54:44

  上一篇:go 蘋果手機升級,傳開發新晶片
  下一篇:go MacrographMermaid美人魚making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