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魔獸
海達股份業績增長乏力 並購標的再現新問題

在《紅周刊》此前刊登的《海達股份並購科諾鋁業,標的公司采購數據有“窟窿”》的文章中,記者曾針對科諾鋁業2016年年報和海達股份並購報告中披露的科諾鋁業2016年前五大供應商數據存在明顯不同提出了質疑,而對於記者的質疑,科諾鋁業也及時在6月27日發布了年報更正公告,就相關內容進行了更正。
在更正公告中,記者發現科諾鋁業對於數據的偏差竟然沒有合理的解釋,僅以一句“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就將此前的年報數據修改為並購報告中的數據,這種做法是否合規?而假設此舉能被允許,那是否意味著新三板掛牌企業可以隨意披露自己的財報,萬一出了問題,隨便發個更正聲明就可以了,如果真如此,那新三板公司進行信息披露的意義又何在呢?
就海達股份而言,並購標的科諾鋁業除了存在《紅周刊》記者此前報道中揭露的諸多疑點外,該公司的營業收入、社保繳納、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等方麵,也都存在一定的瑕疵。
募集資金項目合理性有待商榷
並購報告披露,海達股份為完成對科諾鋁業的並購,擬募資22200萬元用於支付本次交易的現金對價、年產3萬噸汽車輕量化鋁合金新材料項目以及支付本次交易相關費用。其中年產3萬噸汽車輕量化鋁合金新材料項目的實施主體為科諾鋁業。
據了解,年產3萬噸汽車輕量化鋁合金新材料項目總投資約為22093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為18236萬元。在風險提示環節,該公司表示:“如果本次募投項目不能如期完成土地出讓程序取得土地,標的公司則無法按期進行開工建設,該項目建設期延後將使得項目無法如期達產投入生產,從而影響標的公司收入和利潤的實現,可能導致標的公司業績承諾無法實現。”該表述意味著,如項目如期完成,這將成為公司業績承諾實現的一個重要保障。可記者發現,該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卻是有待商榷的,該項目一旦建成,很可能會導致企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陷入無法消化新增產能的困局。
並購報告書披露,科諾鋁業主營為工業鋁擠壓材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現有產能為22800噸,從產能利用情況看,其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3月份的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50.68%、71.36%和77.56%,這意味著目前仍有近1/4產能未被充分利用,然而就在這種背景下,公司卻計劃募集資金擴大產能。從募投計劃看,年產3萬噸汽車輕量化鋁合金新材料項目一旦達產,則公司的產能將變成52800噸,是原有產能的2.32倍。既然原有產能就已經過剩,新增的3萬噸產能又該如何消化?
要知道,從現有客戶情況看,科諾鋁業目前已經存在明顯的大客戶依賴情況,其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3月期間,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分別占總銷售總額的56.79%、61.84%和73.15%,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的越來越高說明該公司在其它客戶的開發上能力相對有限。可就在此背景下,科諾鋁業選擇大幅擴產,對其而言,如何開辟新市場、開發新客戶、消化新增產能將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問題,可奇怪的是,對此,並購報告卻根本看不到有什麼詳細計劃,這就令人對其募集資金項目的必要性感到懷疑。
營業收入存疑
除了募集資金項目的必要性值得商榷外,科諾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方麵也有一定問題存在。
並購報告披露,科諾鋁業收入主要來自於汽車用鋁擠壓材和非汽車用鋁擠壓材,雖然並購報告對科諾鋁業的財務數據披露很簡單,很多會計科目沒有明細,但科諾鋁業年報卻是非常完整的。科諾鋁業2016年年報披露,公司當年實現營業收入28205.72萬元,考慮17%增值稅銷項稅影響,含稅營業收入金額為33000.69萬元,然而反映其現金收入情況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卻僅為28315.96萬元,這其中還包含了不到380萬元預收款項的增加金額(預收款項期初金額為23.62萬元,期末金額為402.26萬元),這就意味著該公司當年應該還有將近5100萬元的貨款沒有以現金方式收回,從財務勾稽關係看,這應當在資產負債表中相關項目中得到體現,可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在科諾鋁業年報中,2016年期初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金額分別為5136.71萬元和132.48萬元,期末以上兩項的金額分別為7891.14萬元和98.77萬元,由此推算,當年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合計金額總計新增了2700多萬元,這相比前文推算的5100萬元尚有2400萬元左右的差距。那麼,這部分貨款又流向了哪裏呢?
社保繳納“玩花樣”
按時足額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是企業的責任,也是勞動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海達股份披露的並購報告中,其並未詳細披露科諾鋁業的社會保險繳納情況,隻是在報告中表示,寧波市江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於2017年4月10日出具證明:寧波科諾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寧波科耐汽車部件有限公司2015年度、2016年度及2017年1~3月依法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登記,並定期足額繳納社會保險,不存在因違反相關社會保險方麵法律法規而受到行政處罰的情形。
然而,依照該公司披露的數據核算出的社會保險繳納數據卻存在著明顯不合理的情況。依據公司披露的數據,2016年其實際支出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金額為2321萬元,而當年其實際支出的“五險”中醫療保險費金額為53萬元,工傷保險費為7萬元,生育保險則隻有不到6萬元,此外提取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額為94萬元,失業保險費則不到9萬元。以上“五險”合計繳納金額為169萬元。
簡單計算以上“五險”占其按照其實際支出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的比例後則發現,其中醫療保險占2.29%,工傷保險費占0.31%,生育保險費占0.26%,基本養老保險占4.06%,失業保險則占0.38%。如果將以上“五險”相加,合計占其實際支出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的比例僅有7.29%。然而,按照科諾鋁業所在地、寧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布的寧波市區2016年度社會保險繳費比例與繳費基數一覽表適用於參保企業的情況來看,科諾鋁業“五險”繳納的單位標準,其綜合繳納比例合計也應該在24.7%以上,很顯然其“五險”繳納比例明顯偏低,而如此超低比例繳納社保合理嗎?
假設按照寧波地區最少24.7%的單位繳納比例,以科諾鋁業2321萬元的薪酬基數,當年其“五險”的支出部分至少應該超過573萬元才對,然而其實際僅支出了169萬元,至少還差400多萬元的社保金額未被繳納。
2015年同樣也好不到哪裏去。依據科諾鋁業披露的2015年年報,當年其“五險”繳納金額合計不足140萬元,占當年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的比例僅為7.39%,根據《紅周刊》記者從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網站查到的信息,2015年寧波市“五險”的單位繳納比例約在28%左右(工傷保險按行業分類,比例不確定),按照科諾鋁業當年1892萬元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的支出,當年其需要交納的社保金額應該在530萬元左右,相比其2015年現有的不足140萬元繳納額,仍有390萬元左右的社保沒有繳納。
整體來看,科諾鋁業這些年漏繳的社保費用並不在少數,如一旦被查實將存在被追繳的可能,而這對於海達股份來說,其一旦並購成功,補繳的金額恐怕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謎一樣的高新技術企業資質
據並購報告介紹,科諾鋁業於2016年11月30日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203號)規定,“認定(複審)合格的高新技術企業,自認定(複審)批準的有效期當年開始,可申請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因此,科諾鋁業的稅收優惠有效期為2016年至2018年。然而,從科諾鋁業披露的信息來看,該公司科研人員的數量卻似乎達不到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認定的要求。
依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相關要求,申請高新技術的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在海達股份披露的並購報告中,截至2017年3月31日,科諾鋁業的員工人數為385人,其中研發人員數量為46人,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為11.95%,似乎公司獲批高新技術企業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科諾鋁業是在2016年11月30日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而根據該公司2016年年報披露的數據,在職員工(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基本情況表中,當年期初人數中,技術人員的數量僅有28人,員工總計為303人,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隻有9.24%,並沒有達到10%的要求。而到了2016年期末,技術人員數量更進一步減少到23人,而員工總數卻增加到了380人,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減少到6.05%,再次遠離10%要求的紅線。那麼問題在於,2016年11月份,科諾鋁業又是如何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認定的呢?
最後更新:2017-07-02 11: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