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
魔獸
站在十字路口的比特幣
加速膨脹的交易平台恐將其風險推向金融領域
A 從消費領域進入投資領域
5月12日,全球99個國家和地區發生超過7.5萬起電腦病毒攻擊事件,罪魁禍首是一個名為“想哭”(WannaCry)的勒索軟件。俄羅斯、英國、中國、烏克蘭等國“中招”,其中英國醫療係統陷入癱瘓、大量病人無法就醫。中招電腦、手機被黑客遠程鎖定,如想找回重要資料,需以比特幣向黑客繳納高額贖金。一時間比特幣一詞在各大搜索引擎流量驟增。
2009年,比特幣剛出現時,提議的交易價是1美元兌換1300個比特幣;2010年,比特幣首次公開交易時價格僅為0.03美元/個。2010年5月22日,一位美國男士用1萬比特幣購買了兩份披薩餅,而8年後的今天,1萬比特幣價值超過2000萬美元,可一舉買下一大批披薩餅連鎖店。
早期的比特幣主要用於在線打遊戲支付獎金,而後不斷向旅遊、購物、科技、教育、媒體、奢侈品等領域快速拓展。據相關調研機構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萬戶商家支持比特幣支付。
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比特幣開始進入投資領域。美國著名風險投資數據公司CBInsight對2012年至2017年區塊鏈全球投融資增長數據的統計顯示,2013年起,投資人/機構在比特幣及區塊鏈領域的動作明顯增多,2013年累計投資超過9500萬美元,而2016年該數據為5.6億美元,增長達4.8倍。
B 監管:各國“摸著石頭過河”
麵對陌生的比特幣“怪獸”,全球許多國家依據不同的國情和金融理念,在動態中不斷應對監管難題。基於風險考慮,目前大部分國家對比特幣都持謹慎態度,紛紛將比特幣交易納入監管體係。各國對比特幣及其交易活動的態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承認比特幣及其交易活動的合法性,並出台相關監管規則;一類是認定比特幣交易活動非法。
2013年6月,德國議會對互聯網虛擬貨幣比特幣作出決定,對持有比特幣一年以上的交易予以免稅,此舉被業內解讀為變相認可比特幣的法律地位。
2014年年底,法國經濟和金融部門對使用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金融機構和個人使用者實施監管,要求限製匿名性,澄清了稅務係統的相應條款,規定數字貨幣也需繳納資本所得稅。
英國對比特幣並未進行大量監管,也未要求比特幣貫徹KYC(認識你的用戶)、AML(反洗錢法)原則,央行使用數字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來對其進行監管,並提供新方式來刺激經濟。
2015年1月30日,意大利央行對數字貨幣做出了官方聲明,批準在國內使用加密貨幣的法律。今年又警告稱比特幣及其他數字貨幣不是法定貨幣,不穩定並可能被用於非法活動,央行不對使用或失去比特幣的用戶提供任何保護。
在澳大利亞,以往購買比特幣、使用比特幣兌換商品和服務時需分別納稅。今年7月1日比特幣立法生效,數字貨幣交易減稅。2017—2018年度預算宣布數字貨幣交易不再重複繳稅,允許數字貨幣可用於消費。
2014年年初,俄羅斯政府警告稱虛擬貨幣可能被用於洗錢或資助恐怖主義,並宣布使用比特幣違法。2015年1月,俄羅斯媒體監管機構Roskomnadzor宣布,將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流社區之一的Bitcoin.org等七大比特幣信息和資源網站拉入黑名單,但5月俄羅斯地區法院對此做出了撤銷決定。今年2月,俄羅斯銀行副行長斯科羅博加托夫(Olga Skorobogatova)表示,今年政府將決定數字貨幣是否可被視為資產、現金或證券。4月,俄羅斯財政部副部長莫伊謝耶夫(Alexey Moiseev)在接受采訪時說,政府希望於2018年承認比特幣和其他加密數字貨幣,以便加強對非法轉讓行為的打擊力度。8月,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Igor Shuvalov)公開表示,政府正在就創建加密貨幣挖礦政府中心進行討論,與此同時,一項旨在為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貨幣提供監管框架的法案正在落地。
新加坡2013年將比特幣等同於商品處理,對比特幣被出售或者對商品支付收取一定賦稅。2016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了對特定數字貨幣企業的監管計劃,要求比特幣公司在經營中必須確認顧客的身份,並對可疑交易上報,以遏製比特幣洗錢等違法活動。今年8月1日,MAS表明,如果數字代幣構成證券與期貨法案(SFA)中監管的產品,其發售或發行將受金融管理局的監管。
日本政府對比特幣持開放態度,日本金融服務局(FSA)此前宣布,承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具備“類財產價值”,可以用於支付和數字交易。今年4月1日,由內閣簽署的《支付服務修正法案》生效,從而使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在日本成為“合法的支付方式”。7月1日,新版消費稅正式生效,比特幣交易免除8%的稅收,日本成為比特幣交易第一大國。
在韓國,約有100萬人持有比特幣。作為全球比特幣交易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韓國一直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監管與加強反洗錢調查緊密聯係,但立法者最近修正了國家電子金融交易規範,議會民主黨代表Park Yong-Jin提交了旨在定義和更好地管理加密電子貨幣業務的修正案。
以色列認定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為不同於金融證券或股票的資產,出售這類貨幣適用於25%的資本利得稅規定,同時對交易加密貨幣的交易所收取企業所得稅和17%的增值稅(VAT).
在印度,全國三大交易所包攬了全球約11%以美元計價的比特幣交易,且交易量一直在上升。今年6月20日,印度政府正式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並決定成立特別工作組製定比特幣監管規範。
阿根廷央行副行長Lucas Llach不久前表示,該機構以及阿根廷政府都支持比特幣的使用,並且不會懼怕這一數字貨幣。
加拿大頒發了全球首個比特幣基金牌照,擁有眾多比特幣創業公司和比特幣自動取款機。截至2016年9月,溫哥華擁有超過20個比特幣ATM,而目前多倫多正籌備舉辦全球規模最大的區塊鏈會議。
今年9月24日,歐洲央行副行長維托爾·康斯坦西奧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而隻是一種投機工具。他同時認為,比特幣對貨幣政策不構成威脅,可以將比特幣的崛起比作300年前的“鬱金香狂熱”。
美國因實施聯邦製,各州情況各異。今年7月26日,SEC宣布發售數字代幣即ICO“受聯邦證券法管製”,但未對比特幣提出監管意見。美國各州負責比特幣監管的部門也有所不同,如紐約州是NYDFS,伊利諾伊州是財政與專業監管部IDFPR。華盛頓州今年4月通過5031號法案,規定數字貨幣交易所需要申請牌照,同時要求獨立第三方審核,還要購買一定金額的“風險保證債券”,債券額度與其前一年進行的交易規模相關。這導致大批比特幣公司脫離華盛頓州,去往管製較鬆的特拉華州等州。美國其他州也在積極推進牌照化管理。2015年9月,波士頓創業公司Circle獲得第一張比特幣牌照BitLicense,但2016年12月該公司宣布放棄比特幣交易所業務,重點轉為支付領域。之後紐約州NYDFS正式授予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在該州經營業務的許可證BitLicense.NYDFS還向從事比特幣創業的Gemini和itBit兩家信托公司授予了銀行執照。
對於比特幣的衍生金融產品,不同監管部門態度不一。年初SEC以市場缺乏監管為由駁回了兩份比特幣ETF的申請,而7月25日,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運營商LedgerX LLC則獲CFTC的批準,正式成為受美國聯邦監管的合法數字貨幣交易所及衍生品合約清算所。
C 比特幣“挖礦”:龐大的產業鏈體係
起初,精通計算機的人才紛紛來“炫技”挖礦,帶動了全球的“挖礦潮”。隨著比特幣越挖越少,人工逐漸跟不上,市場上又出現了專門用來挖比特幣的“礦機”。目前,中國從事比特幣挖礦的“礦工”和“礦池”居世界第一。比特幣“挖礦機”即用於生成比特幣的電腦,通常有專業的挖礦芯片,多采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用戶下載軟件後運行特定算法,與遠方服務器連接後“開機挖礦”,就有望生產出比特幣。
全球首位比特幣“礦工”是中本聰,他在首個挖礦的“創世區塊”上記錄著開始時間——2009年1月3日。而接受第一筆比特幣轉賬的是密碼學大師哈爾·芬尼。比特幣的“原始礦區”隻有這兩位“礦工”。當時比特幣非常好“挖”,隻需下載軟件就可自動“解題”,用普通電腦CPU就能完成。但隨著幣價上漲,“礦工”越來越多,於是每生成2016頁賬本,解題難度就會動態調整一次。到2010年6月有人開始用顯卡挖礦,最終演變為專業的“挖礦機”大戰,而競爭的核心技術在於計算機芯片的功率和功效。
占據全球比特幣礦機芯片高地的有美國的Globalfoundries(GF)和俄羅斯巴比特等。巴比特於2013年8月29日售出第一台挖礦機,短短幾個月巴比特的礦池總算力就達到世界第二。
挖礦效率提高刺激和推動著解題難度的加速提升,原本1天能挖一個幣,很快下降到0.8個、0.5個,於是就形成了“更貴的比特幣—更好的挖礦機—更多的礦工—更高的成本—更貴的比特幣”怪圈。
比特幣“挖礦”逐漸規模化、集團化,並迅速進入政府的產業戰略層麵。隨著比特幣挖礦市場快速升溫,“雲礦機”作為一種靈活高效的解決方案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俄羅斯互聯網發展研究所及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協會目前合作進行一項試點項目,將使用衛星專用半導體芯片為采礦設備供電並最大限度降低工作成本。據報道,普京及其顧問共同擁有的一家公司近期宣布將重點參與比特幣挖礦行業。列寧格勒州Drozdenko州長強調“對於比特幣生產而言,首先處理挖礦工作的大型區域以及廉價的電力是必需的”。州長辦公室已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總負責人Alexey Likhachev等人就“列寧格勒核電站如何可被用於廉價能源”進行了相關討論。據當地媒體9月21日報道,列寧格勒州州長正式邀請礦工群體前往聖彼得堡附近的索斯諾維-波爾地區,現場考察在原列寧格勒核電站創建工業規模的產業園,就近利用廉價核電對虛擬貨幣挖礦進行成本補貼。有600名企業家和聯邦機構代表出席了這次活動,Drozdenko州長表示,在中小型企業的支持下,列寧格勒可充當俄羅斯加密貨幣挖礦行業的先鋒。
D 風險
在中國,比特幣持有量最低時僅占全球總量的7%,但成交量卻是國外的數倍,最高時占全球八成以上。比特幣在中國較高的換手率,凸顯了部分投資者的投機心理,而在背後推波助瀾的則是部分交易平台。當下,加速膨脹的比特幣交易平台恐將比特幣的風險推向一個新領域——金融。
一方麵,部分比特幣交易平台將比特幣包裝成一種“一本萬利”的投資品,吸引投資者湧向交易平台,其中不乏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通過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交叉滲透,比特幣風險容易蔓延至金融領域。
另一方麵,比特幣市場容量較小,沒有漲跌幅限製,兌換價格容易被投機分子控製,加上各國對比特幣的政策仍在逐步明確過程中,因此比特幣的兌換價格波動劇烈。
另外,目前,中國國內比特幣平台高達數十億元的客戶資金缺乏第三方存管。一些比特幣交易平台掌握投資者的轉賬、支付密鑰和口令,一旦平台經營者決定跑路,瞬間可將大量比特幣轉移至其他地址,平台經營主體挪用甚至侵吞客戶比特幣資產沒有技術障礙。
9月4日,中國央行等七部門“利刃出鞘”,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叫停了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在內的各類代幣發行融資,重申融資中使用的“虛擬貨幣”不具有貨幣屬性。
9月14日,中國國內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之一比特幣中國發公告稱,該數字資產交易平台14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9月30日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將停止所有交易業務。15日,另一交易平台微比特也宣布將於同一時間停止交易。比特幣中國關停交易的消息公布後,比特幣價格暴跌30%,距離9月1日它所達到的曆史最高值下跌超過1400美元。
隨著中國對虛擬貨幣交易踩急刹車,比特幣在這個一度繁榮的市場中的前景日趨暗淡。金融博客ZeroHedge稱,在2016年年末,中國一度占據虛擬貨幣交易份額的90%。然而據彭博社計算,中國比特幣交易目前僅占全球交易量的23%,虛擬貨幣市場在中國的規模在1500億美元左右。
華盛頓數字貿易商會主席Matt Roszak是比特幣中國的用戶,他認為比特幣交易在年底就能得到恢複。Roszak表示,中國或許會為屈指可數的幾個交易平台頒發許可,而與政府協作並獲得許可能夠繼續推進比特幣的發展。
加密貨幣信息平台CryptoCompare創始人Charles Hayter樂於見到中國和美國等國家加強對比特幣的監管。對於仍處在發展初期的比特幣來說,Hayter認為加強監管有助於它的合法化。

圖為2017年上半年全球資產盤點

圖為2012年至2017年區塊鏈全球投融資增長數據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9-27 0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