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
魔獸
3款血壓儀PK:看看小米聯合出品怎麼樣?
後來在8月的Macworld Aisa 2014上,第一次見到iHealth產品。一連四款血壓計產品擺在展台上,有戴在手臂上的,也有戴在手腕上的,產品豐富讓人驚訝。我現場和iHealth的市場總監賈洪濤聊了下,他說iHealth主要是在國外賣,國內出貨很少。
“國內的家庭血壓計市場還不太成熟,用戶有需求,但需要挖掘。”他當時如此評價。
沒想到才過一個月,就有了“小米2500萬美元戰略入資iHealth”事件。入資一周後,也就是今天(9月25日),iHealth為小米專門定製的智能雲血壓計開始登陸小米商城,售價199元,雙方的合作有了首個落地產品。
在今天,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也拿到了測試樣機。來看看我們對這款產品的體驗解讀吧。為何價格能從699元直降199?定製版的改動有哪些?體驗ok嗎?……
iHealth旗下有一係列家庭血壓計產品,這次與小米合作定製的是“iHealth BP3”。這款產品已經非常成熟,2011年在美國發布;2012年進入國內(iHealth是一家位於矽穀、受九安醫療全資控股的公司),它曾經的宣傳口號有“全球第一款移動互聯血壓計”、“第一款用iPhone查看血壓的智能設備”。
寄來的iHealth血壓計紅米版有兩層包裝。外層是快遞包裝,普通的硬隔板紙,但外麵印著iHealth的產品名字;內層是產品包裝,類似iPhone包裝盒的銅紙材質。可以看到包裝上印著的畫麵,放置在血壓計底座上的手機已經變成紅米了,App界麵的展示也變成Android版。
產品包裝盒有一側特別提到一點,“適配機型:紅米手機”。這是iHealth的首個為Android適配的血壓計,比較特別的是,它首先給紅米做了兼容。這應該是考慮紅米的市場定位,它在老人機市場占有很大部分比例。iHealth的Android版App名字叫“愛家康”,目前僅可以在小米應用商店下載。
打開包裝,裏邊有血壓計和配件盒(臂帶、USB充電線)。iHealth血壓計是一個半球形的底座,它內置了一塊400mAh的鋰電池,不過出廠似乎沒有電,我們讓它充會電後才能使用。正前邊是一個可以旋轉的micro USB口,它有一張貼條,特別提醒紅米、紅米Note的USB正反麵不同。
配件盒內沒有電源適配器,因為官方並不標配。好在它的“5V 2.1A”直接兼容現有手機充電器,所以可以混用。這裏需要注意,底座上的USB接口是Type A(一般用在打印機等產品),和手機USB線不相同,出行一定記得帶上標配的USB線。
現在,讓iHealth充會電,綁上臂帶並連接好,手機插上底座,就可以使用了。
來回答前邊的問題:iHealth 小米定製版跟原版的差別在哪?目前來看,差別在連接手機的接口,原版是30pin或Lighting,小米是micro USB。其它暫時還沒發現。
其次是為何成本能做低到199元?首先,蘋果周邊產品需要多一大筆認證費和加密芯片費用,比如Lighting技術授權、加密芯片、MFi認證;其次,iHealth沒有GPRS模塊、顯示屏幕,本來也可以做的更便宜;最後,小米投資2500萬美刀,不就是為了能有一個性價比產品嘛?
單獨提iHealth的體驗,可說的不多,我們來比照下樂心血壓計、Withings無線血壓計兩款同類產品。
1、連接:iHealth通過底座上的micro USB口實時傳輸檢測數據到手機App;樂心在屏幕上顯示最終結果,同時也將結果通過GPRS模塊上傳到雲端;Withings則通過藍牙BLE傳輸,另有和iHealth類似的USB線傳輸備用方式。三者中Withings最為麻煩,需要開關藍牙、驗證等,所以它才給整了USB線備用方法,它的流程比其它兩款過於臃腫。
2、臂帶綁定方式:iHealth和樂心差別不大,主要是Withings這款,它需要把圓柱狀部分正對著手臂,如果稍有偏差檢測結果會認為無效。這樣狀態下很難完成“綁緊臂帶”動作,可能需要借助第三者,略麻煩。
3、充電線:樂心采用的是DC圓口充電線,iHealth采用Type A USB充電線,Withings是micro USB充電線。這點上Withings占優,標準線可以省去很多煩惱。
4、結果顯示:樂心有一塊屏幕,可以顯示比較簡單的結果,完整結果會上傳到雲端。相比之下,iHealth、Withings需要借助手機才能查看,方便性上不佳。
5、App體驗:樂心、Withings的App都是卡片式、集血壓體重等多種數據在內,這種顯示方式對單獨的血壓計用戶其實很有幹擾。iHealth App內目前隻有血壓數據,插上血壓計底座時會自動打開(小米手機未來鎖屏狀態下也可以自動打開)。雖然必須通過手機才能看減分,但它在流程上做了足夠優化,在App上查看結果,iHealth會比其它更自然。
手機插入底座後,會提示是否打開App;在測量中,手機會顯示實時的心率結果
注冊後,可以關注家人好友,也可以評論
iHealth的App和小米目前結合程度很低,賬號還未打通,所以需要單獨注冊一個iHealth賬號。App內有一個社交體係,朋友家人間可以相互評論某次檢測結果、App內提醒對方檢測、關注家人等。但這個功能是否能吸引用戶還不好評價,我們所知目前為止這種單品社交並沒有太成功的案例,倒是一些專門做運動或健康社區的App有不錯的用戶量。
到目前為止,我對iHealth的評價還不錯。它的產品完成度非常高,功能完整,細節比較到位,這比市麵上大部分產品都要好很多。做到這點其實相當不容易,包括血壓計在內的很多硬件產品,經常在App端功能缺失、硬件間歇性出錯失靈,iHealth到目前還未讓我出現這種焦慮。但它也有幾個不友好的缺點,比如必須和手機連接才能使用、Type A的USB充電線非常罕見。
回到開頭iHealth賈洪濤指出的問題:“市場需求是潛性的,該如何去教育激發呢?”這正是小米最拿手的,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幾款產品,幾乎都是在開拓新領域,並且取得不錯的名氣。隻是到目前小米似乎還未有將這種知名度轉化為銷量的辦法,這幾款產品出貨量目前並不算好看。小米如何讓iHealth擺脫這種“尷尬”現狀,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更新:2017-09-13 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