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
魔獸
微信好友3千,我卻更孤獨了
每一個裝睡的人都期待被喚醒
點擊播放
GIF/104K
01
前段時間,同學群裏有人提議說大家好久不見,不如找個時間聚聚。
一時,響應的人頗多,大家都舉手報名參加。我想著畢業也十幾年了,確實有很多朋友相隔多年未見,實際上長成什麼樣,胖了瘦了並不知情。於是,我也報了名。
離聚會還有一天時,我莫名地開始緊張,聚會時穿什麼衣服好呢?要不要帶點禮物給大家?見到大家說些什麼好呢?我們要聊點什麼呢?我甚至像要出遠門似的,提前看了天氣預報。
終於到了聚會那天,由於事先在朋友圈見過,大家一見麵都認出了對方,熱情地擁抱握手。一番噓寒問暖之後,大家開始了各種拍照,先是美食,然後自拍、合影,發群裏,再各自刷朋友圈。
桌上美味佳肴,而每個人都捧著手機不時在群裏互動著:你看你的樣子笑起來好傻;你這件衣服拍照挺上鏡;你看他的肚子啊像個孕婦。
大家頭也不抬地在群裏回應著,調侃著,群裏煞是熱鬧,而麵前的那些菜卻從熱騰騰變成冷冰冰。
我們那麼辛苦地等了幾個星期,大家繞了大半個上海好不容易見了麵,卻依然是在微信裏聊著天。
有人說,微信把陌生人變成朋友,卻把朋友變成了網友。當我們習慣在朋友圈了解對方的動態時,我們是孤獨的。
點擊播放
GIF/104K
02
微信剛開始盛行的時候,我們聯係到了很多失聯已久的同學、朋友。久別重逢的感覺讓我們慨歎,因為微信,我們又見麵了;因為微信,我們走得更近了。
我們在群裏聊著過往,搶著紅包,嬉戲著,久違的親切。然而,也就那麼一瞬間,群就漸漸沉默了,說話的人越來越少了。偶爾扔個紅包,會炸出幾個人,卻依然不說話,默默地搶好紅包繼續潛水。
自從有了微信,有了朋友圈,我們已經不太習慣麵對麵聊天。有些人在群裏聊得熱火朝天,見了麵卻常常冷了場,尬聊。
曾聽過這樣的對話:
A:啊,你什麼時候換工作了?我怎麼不知道?
B:我不是發過朋友圈嗎,我記得你還點了讚。
A:我每天都一一點讚,其實那麼多消息,來不及細看。
B:......
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微信綁架了,我們已經習慣微信上的問好、聊天、再見。我們每天都聊著,在朋友圈相互點讚,而實際上我們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
記得有篇文章說,有個女孩愛上了微信好友裏的一個男孩,那個男孩非常體貼,每天早上向她問好,每天晚上和她道晚安,會問她冷不冷,有沒有吃飽。她們倆兩年就這樣談著戀愛,從沒見過麵,後麵女孩決定真的約出來見一麵後,才發現她完全不能適應。
她愛上的其實隻是她微信裏的那個人,那個人的樣子、個性、說話的語氣都是她想象出來的,和實際的那個男孩沒半點關係。
微信通訊錄和朋友圈喧囂的背後是無盡的寂寞。
點擊播放
GIF/104K
03
“當我們哭泣時,需要的是一個肩膀,而不是一條信息。”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曾這樣描述社交網絡與人的關係。
我們的朋友圈看似熱鬧不已,而實際上,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是一個用濾鏡、美顏、麵具粉飾過的自己,當我們真的想哭泣時,是不會發在朋友圈上。因為很少有人能真的給你肩膀,大家隻會給你發一個擁抱的圖標,僅此而已。
自從做了公眾號後,我的微信好友爆增,每天都有很多陌生人加我。不是公眾號編輯,就是公眾號運營,還有廣告商。
我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微信,上、下班在地鐵裏刷,等紅綠燈也刷,我把所有碎片化的時間都用在了微信上,分秒必爭。
我還加入了多個公眾號寫作群,每天微信群裏有好多信息,紅紅的圓點看得強迫症的我難受,不得不一個個點開刪除。朋友越加越多,而我卻越來越不屑於發朋友圈,第一次發朋友圈時的興奮、期待與緊張早已找不到。
朋友圈越來越擁擠,仿佛一個大迷宮,我怕不小心走丟了自己。
前兩天有朋友說要聚餐,我查了下天氣預報,顯示橙色雷電預警。我說,天氣不太好,我不去了。
大前天,前同事說要聚會,我一查地點,坐地鐵來回要三個多小時。我說,路太遠了,不太方便,你們聚吧。
每次發完消息,我就感覺輕鬆了,不緊張了。
其實我知道是因為我怕和人麵對麵地聊天,我怕大家坐在一起卻不知道聊啥,我怕把酒言歡之後是更深的寂寞。我已經越來越不願意和人交往,我隻願意在朋友圈上為朋友點讚。
我的微信好友3千,卻找不到人一起喝茶聊天,我越來越孤獨了。
最後更新:2017-10-25 1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