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魔獸
史蒂芬羅奇:央行才是全球最大的風險
摘要
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表示,各國央行可能才是全球最大的風險。
轉眼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快10年,各國央行針對金融危機做出的種種措施似乎也走到了盡頭。
不過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卻表示,各國央行可能才是全球最大的風險。
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央行都采取了應對措施,主要就是零利率和大規模的資產購買。在窮盡了常規手段後,似乎隻有這兩大極端手段才能拯救金融危機後全球千瘡百孔的市場。
從後市市場的反應來看,這些措施確實起到了作用,然而問題在於,這些遏製了金融危機後果的手段,並不能成為推動經濟重新恢複的方法。
國際清算銀行指出,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總計的央行持有資產在過去9年裏增加了8.3萬億美元,從2008年的4.6萬億大幅增加到今年年初的12.9萬億美元。
而同期,這些經濟體的GDP增長卻隻有2.1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還有6.2萬億美元就這麼“憑空消失”了。這些被寬鬆政策諸如到經濟中的資金沒能夠轉化成增長,反而進入到金融市場中,推高了資產價格。
這就是羅奇認為央行才是全球最大風險的原因。
如今的各國央行都陷進了通脹光譜的另一端,隻知道盯著‘菲利普斯曲線’,總是認為經濟疲軟和通脹是此消彼長,也就因此固執地認為,隻要通脹不達目標,寬鬆的政策就是合理的。
羅奇認為,這才是如今最大的風險,正常化貨幣政策不應該隻關注通脹的表現,低於目標的通脹不是不正常化貨幣政策的理由。在下一次危機到來之前要做好應對措施,就應該恢複到危機前的貨幣政策。
事實上,前車之鑒對很多人來說還曆曆在目,就在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美聯儲為了應對,在短短24個月中加息了17次,而正是這樣的應對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埋下種子。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0-09 22: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