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新东方
微信图换成“中国”背后:中国卫星47年前吹的牛,现在终于实现了!
这两天有一个大新闻,
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
在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
微信的启动界面,
迎来了6年来的第一次变化。
到底哪里变了?
来个静态对比图,
就能清晰的看出来。
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是,
不就是个地球,
也没啥区别……
不!
区别太大了!
以前启动页中的地球,
是非洲大陆上空视角。
而替换之后的照片,
中心是中国!
这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全景。
大家可能不知道,
这张照片替换的背后,
是我国的卫星技术,
从远远落后,
到世界领先的血路历程!
点击播放
GIF/2022K
我们先从替换前的照片说起,
这是1972年,美国宇航员,
在阿波罗17号上拍摄的照片。
它的官方名字是:
“AS17-148-22727”,
大家都习惯性地称为,
“蓝色弹珠”。
这是人类第一次,
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AS17-148-22727原图
当时,这简直是突破性的创举,
全世界人民都为之一惊,
美国也也奠定了国际航天领域,
独一无二的王者地位。
而那个时候的我们,
水平极其落后,
跟贫穷的非洲、拉丁美洲在同一水平线。
航空这事儿,好像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我们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
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
1966年,世界各国卫星数量图
1969年,我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台风肆虐、干旱横行、强寒潮多发,
我们没法预防,只能承受,
很大原因,
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气象卫星。
面对刻不容缓的形式,
周总理提出,
建立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1970年,
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组建了。
当时,大家什么经验都没有,
对气象领域是一片空白,
但每个人只有一个信念——
建立属于中国的气象卫星站!
可建设气象卫星,
哪是这么容易?
我们来看这几年发生的例子。
日本人想要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
但技术上达不到要求,
很久都没做出来。
没办法,只能去抱美国爸爸的大腿,
结果呢,从硬件到技术,
基本全靠美国帮助,
好不容易造出来的“向日葵8号”,
还是美国的初级版。
日本向日葵8号
美国GOES-R
再看看我国台湾省,花了12.2亿,
去年成功发射的福尔摩沙卫星,
(其实是地球观测卫星,
与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差别很大。)
声称“全方位超越大陆风云系列”,
照出来的照片,
自带马赛克,根本不知道照了个啥。
当今时代造气象卫星,
已经如此困难,
时光回到40多年前,
简直就像个天方夜谭。
我们没有技术和经验,
也不能去抱美国的大腿,
更没有足够的资金,
从选气象站的地址,
到建站到设计卫星到发射,
全部都要靠自己。
我们第一代卫星人,
为了选建站地址方便,
就盖个大衣睡在泥地里,
建地面站时,当泥工当瓦工当木匠,
凡是能自己做的,
他们都亲手去做。
一砖一瓦把地面站建了起来。
为了学习尾声建造的技术,
他们组队去美国,
原本每人每天15美元的生活费,
硬生生挤成了7美元,
就为了多买些先进的设备和配件,
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让技术落后!
正是有这样的前辈,
中国气象卫星,
一点一点,发展起来了。
1988年9月7日,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搭乘着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升空!
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沸腾,
中国人从此也有了,
自己的气象卫星!
有了开端,
之后的路越走越顺。
去年,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
填补了3项国际空白,
实现了全球首次:
“静止轨道干涉式高光谱大气探测”
等多项技术突破。
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了,
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序列。
筚路蓝缕多少年,
中国从来不缺坚定又拼命的科学家。
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团队里的年轻人来了又走了,
却仍有不少人一直坚持着。
探测仪团队的“元老”王占虎说,
“去年探测仪随风四升空,
从此感觉天空中多了一个亲戚。”
“为一颗星做一辈子,我愿意。”
15年前,
中科院院士匡定波力排众议,
支持研制“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
这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
美国、欧洲在2006年,
因为难度太大,所需经费太多,放弃了。
但匡定波说:
“尽管这块骨头很难啃,
但只要把仪器送上天,
就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中科院院士匡定波
“当别人放弃时,我们坚持;
做成功了,就领先世界。”
首席科学家华建文说。
过去中国向国外卫星要数据,
现在是国际气象界,
迫切需要中国的卫星数据了。
而此时,
美国的研发队伍尚未重新聚集,
欧洲的仪器还要等到2022年才能发射升空。
可以说,在气象卫星领域,
我们已经不输给任何人了!
风云四号观测的2017年6月7日13时,可见光三个通道合成的地球圆盘图。
除了风云系列的气象卫星,
我们还有“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海洋”系列海洋卫星、
“资源”系列资源卫星、
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
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截止到2014年,
我国在轨的卫星数量,
已经以139颗超越了俄罗斯,
成为了全球第二。
2017年,我国的在轨卫星数量,
已经达到了192颗,
占据全世界的13%!
虽然和美国的40%还有差距,
但是已经超过了,
后面的俄罗斯、日本等一大截,
从当年和非洲一个水平的菜鸟,
摇身变成直接同美国竞争的大牛!
我们的航天技术,
已经从当初的一穷二白,
变成了现在的世界领先!
欧洲的宇航员,
为了抱上我们的大腿,
都开始纷纷开始学中文,
甚至直接来我国学习、训练。
最近就有两名欧洲宇航员,
来中国参加联合训练,
希望将来能和中国宇航员一起,
登上我们即将建成的空间站。
从一开始,我们只依靠自己,
到现在,别人来向我们学习,
中国卫星航天,
已经走过了47年,
当年吹过的牛,
凭着自己的努力,
一点点的实现。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我们的征途一直都是,
星辰大海!
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后更新:2017-10-08 1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