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58 返回首頁    go 新東方


微信圖換成“中國”背後:中國衛星47年前吹的牛,現在終於實現了!

這兩天有一個大新聞,

大家可能已經知道了,

在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

微信的啟動界麵,

迎來了6年來的第一次變化。

到底哪裏變了?

來個靜態對比圖,

就能清晰的看出來。

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是,

不就是個地球,

也沒啥區別……

不!

區別太大了!

以前啟動頁中的地球,

是非洲大陸上空視角。

而替換之後的照片,

中心是中國!

這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地球全景。

大家可能不知道,

這張照片替換的背後,

是我國的衛星技術,

從遠遠落後,

到世界領先的血路曆程!

點擊播放 GIF/2022K

我們先從替換前的照片說起,

這是1972年,美國宇航員,

在阿波羅17號上拍攝的照片。

它的官方名字是:

“AS17-148-22727”,

大家都習慣性地稱為,

“藍色彈珠”。

這是人類第一次,

從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AS17-148-22727原圖

當時,這簡直是突破性的創舉,

全世界人民都為之一驚,

美國也也奠定了國際航天領域,

獨一無二的王者地位。

而那個時候的我們,

水平極其落後,

跟貧窮的非洲、拉丁美洲在同一水平線。

航空這事兒,好像跟我們沒什麼關係,

我們隻是個默默無聞的“旁觀者”,

隻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

1966年,世界各國衛星數量圖

1969年,我國經曆了嚴重的自然災害,

台風肆虐、幹旱橫行、強寒潮多發,

我們沒法預防,隻能承受,

很大原因,

就是我們沒有自己的氣象衛星。

麵對刻不容緩的形式,

周總理提出,

建立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1970年,

一個隻有十幾個人的團隊組建了。

當時,大家什麼經驗都沒有,

對氣象領域是一片空白,

但每個人隻有一個信念——

建立屬於中國的氣象衛星站!

可建設氣象衛星,

哪是這麼容易?

我們來看這幾年發生的例子。

日本人想要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

但技術上達不到要求,

很久都沒做出來。

沒辦法,隻能去抱美國爸爸的大腿,

結果呢,從硬件到技術,

基本全靠美國幫助,

好不容易造出來的“向日葵8號”,

還是美國的初級版。

日本向日葵8號

美國GOES-R

再看看我國台灣省,花了12.2億,

去年成功發射的福爾摩沙衛星,

(其實是地球觀測衛星,

與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差別很大。)

聲稱“全方位超越大陸風雲係列”,

照出來的照片,

自帶馬賽克,根本不知道照了個啥。

當今時代造氣象衛星,

已經如此困難,

時光回到40多年前,

簡直就像個天方夜譚。

我們沒有技術和經驗,

也不能去抱美國的大腿,

更沒有足夠的資金,

從選氣象站的地址,

到建站到設計衛星到發射,

全部都要靠自己。

我們第一代衛星人,

為了選建站地址方便,

就蓋個大衣睡在泥地裏,

建地麵站時,當泥工當瓦工當木匠,

凡是能自己做的,

他們都親手去做。

一磚一瓦把地麵站建了起來。

為了學習尾聲建造的技術,

他們組隊去美國,

原本每人每天15美元的生活費,

硬生生擠成了7美元,

就為了多買些先進的設備和配件,

寧願自己受苦,也不能讓技術落後!

正是有這樣的前輩,

中國氣象衛星,

一點一點,發展起來了。

1988年9月7日,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搭乘著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升空!

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沸騰,

中國人從此也有了,

自己的氣象衛星!

有了開端,

之後的路越走越順。

去年,發射的風雲四號A星,

填補了3項國際空白,

實現了全球首次:

“靜止軌道幹涉式高光譜大氣探測”

多項技術突破。

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了,

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

篳路藍縷多少年,

中國從來不缺堅定又拚命的科學家。

項目推進困難重重,

團隊裏的年輕人來了又走了,

卻仍有不少人一直堅持著。

探測儀團隊的“元老”王占虎說,

“去年探測儀隨風四升空,

從此感覺天空中多了一個親戚。”

“為一顆星做一輩子,我願意。”

15年前,

中科院院士匡定波力排眾議,

支持研製“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

這是一塊很難啃的骨頭,

美國、歐洲在2006年,

因為難度太大,所需經費太多,放棄了。

但匡定波說:

“盡管這塊骨頭很難啃,

但隻要把儀器送上天,

就是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中科院院士匡定波

“當別人放棄時,我們堅持;

做成功了,就領先世界。”

首席科學家華建文說。

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數據,

現在是國際氣象界,

迫切需要中國的衛星數據了。

而此時,

美國的研發隊伍尚未重新聚集,

歐洲的儀器還要等到2022年才能發射升空。

可以說,在氣象衛星領域,

我們已經不輸給任何人了!

風雲四號觀測的2017年6月7日13時,可見光三個通道合成的地球圓盤圖。

除了風雲係列的氣象衛星,

我們還有“北鬥”係列導航衛星、

“海洋”係列海洋衛星、

“資源”係列資源衛星、

東方紅係列通信衛星、

返回式係列遙感衛星、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截止到2014年,

我國在軌的衛星數量,

已經以139顆超越了俄羅斯,

成為了全球第二

2017年,我國的在軌衛星數量,

已經達到了192顆,

占據全世界的13%!

雖然和美國的40%還有差距,

但是已經超過了,

後麵的俄羅斯、日本等一大截,

從當年和非洲一個水平的菜鳥,

搖身變成直接同美國競爭的大牛!

我們的航天技術,

已經從當初的一窮二白,

變成了現在的世界領先!

歐洲的宇航員,

為了抱上我們的大腿,

都開始紛紛開始學中文,

甚至直接來我國學習、訓練。

最近就有兩名歐洲宇航員,

來中國參加聯合訓練,

希望將來能和中國宇航員一起,

登上我們即將建成的空間站。

從一開始,我們隻依靠自己,

到現在,別人來向我們學習,

中國衛星航天,

已經走過了47年,

當年吹過的牛,

憑著自己的努力,

一點點的實現。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我們的征途一直都是,

星辰大海!

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後更新:2017-10-08 11:21:09

  上一篇:go 這波有點尷尬 微信啟動頁又回去了
  下一篇:go 微信6年首換開屏照片,竟是它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