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94 返回首頁    go 小米 note


警惕美聯儲加息與縮表等全球金融五大風險

摘要

當前世界經濟持續複蘇,但在國際金融領域出現一些新的風險點不容輕視。

  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防止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把主動防範化解係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海外人士認為,這次會議體現了中國決策者統籌國內國際經濟金融大局做出的明智政策判斷。當前世界經濟持續複蘇,但在國際金融領域出現一些新的風險點不容輕視。

  風險一:美聯儲加息與“縮表”風險

  今年6月,美聯儲年內第二次加息,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今年12月將再加息一次。美國此輪加息周期,其步伐屬於“慢刹車”,即加息步子小,加息節奏穩,並且對市場的預期管理做得比較充分,沒有過度的“政策意外”。

  除了加息,與美聯儲有關的一個新的重要風險在於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美聯儲在6月份加息的同時公布了“縮表”計劃。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先後通過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購買大量美國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從危機前的不到1萬億美元膨脹至目前的約4.5萬億美元。

  “縮表”可謂“QE”的反向操作,其對美國經濟產生的影響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外溢影響不容小視。美聯儲“縮表”關鍵在於避免長期利率水平失控,如果長期利率大幅跳升,就會傷害美國經濟複蘇,其外溢影響也可能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並誘發風險和危機。

  風險二:全球貨幣政策轉向風險

  在美聯儲收緊銀根貨幣政策的影響下,歐英日等主要經濟體和儲備貨幣發行主體的貨幣政策出現新動向。不少分析人士和投資者擔心,全球利率處於曆史低位和央行史無前例購買國債的時代很快要告終。

  歐洲央行近日維持了寬鬆政策,但排除了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性,認為歐元區通縮風險消失,這表明其已經在謹慎考慮未來如何從刺激政策中退出。英國央行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25%的曆史低位,同時維持國債購買規模,但表示考慮未來幾年逐步撤出超寬鬆政策,正在製定對銀行提出逆周期資本要求。日本央行盡管仍在擴大貨幣供應量,但告知公眾正在思考如何退出貨幣刺激。

  越來越多的市場分析人士和投資者預計,2018年將成為全球貨幣政策寬鬆浪潮消退的一年。全球央行在這輪市場周期一直扮演“超級英雄”角色,但這一角色終將在某一時刻結束。

  風險三:全球債務風險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公共債務過高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的《全球財政監測》報告,今明兩年全球政府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將繼續有所惡化。今明兩年全球政府財政赤字比率分別為3.4%和3.1%,比去年同期的預測分別惡化0.2和0.4個百分點。

  最近幾十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債務密集度顯著上升。也就是說,要驅動同樣水平的經濟增長,需要提供越來越多的債務增量。然而,債務累積通常會造成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最終引爆金融危機。而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較高的債務積壓,又會使得經濟複蘇變得非常緩慢,甚至曠日持久。

  風險四:金融業出現自滿情緒

  最近,美國銀行業彌漫著一股樂觀情緒。美聯儲6月28日批準了34家美國大銀行的分紅和股票回購計劃,這標誌著美聯儲對銀行業的年度壓力測試順利完成。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決定每年對大型銀行進行壓力測試,以免遭遇經濟危機時,銀行業再次爆發係統性風險。美聯儲主席耶倫日前在倫敦表示,不會在有生之年遇到類似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

  分析人士認為,美聯儲這項壓力測試獲得全麵通過一方麵表明,美國銀行業自身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加;另一方麵,這一“優秀答卷”是在美國放鬆金融監管的背景下實現的,有關壓力測試的方法論已經放鬆了要求。從金融倫理的本質上看,美國金融業“大不可倒”的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實際上,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銀行業仍存在局部危機點。歐洲第四大經濟體意大利麵臨的銀行危機事件就是一例。意大利政府6月25日宣布撥款52億歐元,救助兩家瀕臨破產的地方銀行。

  風險五:與金融科技等新技術伴生的新風險

  6月27日,全球遭受新一輪勒索病毒攻擊,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設施輻射監測係統以及歐美等多國企業紛紛中招。與今年5月爆發的“永恒之藍”勒索蠕蟲病毒攻擊類似,被襲擊的設備被鎖定,並被索要300美元比特幣贖金。網絡攻擊和勒索病毒對全球金融體係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另一方麵,金融科技(FinTech)方興未艾。微信、支付寶等各類電子支付的迅速拓展使“無現金社會”日益成為全球普及的新現象,改變著全球金融版圖。與此相伴,資金的即時跨界流動變得更加容易和不可控。這對全球的金融規則、金融監管都在形成新的挑戰。

  此外,地緣政治不穩定、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形成新的不穩定性,也在對國際金融領域形成新的風險源,值得密切跟蹤關注。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17 19:14:46

  上一篇:go 原油熊市 中國原油產量將創2009年以來最低
  下一篇:go 美元破位下行至十月低位 究竟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