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
京東網上商城
組織學習如何創造商業價值?海爾、騰訊、京東給出了答案商評新思
商評編者按
在學習力就是競爭力的當下,企業學習部門,尤其是企業大學如何從傳統的培訓部走向前台,化被動為主動,直接服務於企業轉型與業務績效達成?海爾、京東、騰訊等企業大學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過去,企業學習與培訓部門,或者大多數企業大學,隸屬於人力資源的組織發展或者人才發展職能,是企業人力資源選、用、育、留的一個環節,是典型的支持部門。
然而隨著商業環境的深刻變化,一直“穩坐釣魚台”的企業學習部門,尤其是企業大學,被推到了企業發展大潮的“風口浪尖”。
如何從傳統的培訓部門走向前台,化被動為主動,直接服務於企業轉型與業務績效達成,成為企業大學與企業學習部門的一個新潮流和新課題。
2017年6月16日,以“組織學習如何創造商業價值”為主題,由海爾大學承辦的中國企業大學百人會共創沙龍在海爾大學舉行,20餘位企業學習頂級專家以海爾大學的實踐為案例,就上述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產出了豐碩的智慧共創成果。
與會者合影
從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為什麼會形成企業學習創造商業價值的潮流?從根本上說,這是商業環境的深刻改變以及由此引發的企業和組織變革所致。在過去,商業環境相對穩定,企業戰略長期可控,企業組織穩定,崗位與能力模型明晰。
在此基礎上,很容易明確發展對象、創建課程體係與師資,構建起基於人才發展的企業學習發展規劃和學習地圖。然而,在VUCA(易變的、不確定、複雜的、模煳的)商業環境下,企業大學負責人所熟悉的學習發展規劃和學習地圖就變得不合時宜了。
我們以海爾大學為例,觀察他們是如何在企業轉型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創造商業價值之路。
2013年之前,海爾大學的主要模式是基於人才發展的培訓體係,分為新員工培養、通用能力提升、專業能力提升、梯隊領導力發展四個方麵,基於崗位、對象和層級設計相應的課程與學習項目,再配備相應的師資,每年根據人才發展計劃實施學習項目與課程。
這個看似邏輯自洽又具係統性的模式,在2013年時受到了挑戰。
當時,海爾戰略變革速度加快,崗位與能力的要求都在變化,新技術與新問題層出不窮,基於過去穩定環境開發的學習項目與課程體係顯得僵化、落後,很難跟上海爾組織變革的新節奏,海爾大學由此走上了一條企業學習創造商業價值的變革之路。
在海爾企業平台化、員工創客化的大背景下,必將產生一大批小微公司。海爾大學作為海爾大共享平台的一員,這批創客小微無疑就成為了海爾大學的核心用戶。
如何為創客小微創造價值呢?緊密圍繞創客小微發展過程中的核心需求,力爭做到“雪中送炭”,而非僅僅是“錦上添花”。
創客小微最缺乏的是同創業有關的前沿知識與信息,如互聯網商業模式、融資、找合夥人、創意與設計產品,等等。認識到這一點,海爾大學第一個切入點就是公開課。
公開課打破了傳統線性培訓模式,通過搭社群實現“內容眾籌、資源眾包、形式共創、活動眾扶”,邀請學員參與公開課主題的定製設計、嘉賓邀約和活動設計,同時通過公開課鏈接學員需要的外部優質資源,促成業務合作,助力產出實際業務價值。
公開課成功之後,海爾大學陸續開展了創客+訓練營、創客聯盟、創客活動,所有的學習項目設計主要圍繞新產品開發、成本質量改善、創業融資等展開,以幫助創客創造商業價值,實現小微加速發展。
重新發現商業價值創造場景
海爾大學創造商業價值的實踐得到了百人會與會專家的唿應與認可。那麼,企業大學可以從哪些方麵發現創造商業價值的學習場景呢?
京東大學執行校長李慶欣提到,京東目前40%的電話客服是由“京東實訓室”項目提供的。京東實訓室是京東與各地職業院校校企的合作項目,將實訓室建在學校裏麵,培訓職業學院的學生做電話客服。
原GE領導力中心總監,現就職於泰禾集團的馮曉晉,分享了GE如何通過學習的方式構建和加深與大客戶及合作夥伴的理解和互信。
騰訊學院院長馬永武分享了在新一輪騰訊戰略探索中,騰訊學院發揮的作用。
天合光能學習總監羅凡認為,企業學習能夠為組織轉型賦能。
華夏幸福大學的韓青提到,可以從企業價值鏈與企業發展時間軸兩個角度進行思考。企業並不是孤立的,而是開放的。
與會專家不約而同都提到了企業生態圈學習的概念,其本質是以生態的視角看待組織,洞察通過學習促進企業生態繁榮的機會。
新思維,新角色
企業學習創造商業價值是否意味著就不做培養與發展人的事了?顯然不是!企業大學的重要職能仍然是發展人,但是,發展人的思維和場景必須做出改變。
過去是以崗位能力模型為標準發展人,是靜態與內部的視角,而現在必須以創造價值的戰略業務為導向發展人,是動態與外部的視角——其本質就是用不同的思維做同樣的事,用業務思維做培養人的專業的事。因此,企業學習管理者自身的思維必須扭轉。
複地學院前任院長梅潔以及原複星管理學院副院長、現隆鑫集團副總裁梁冰不約而同地分享了複星集團通過複盤學習發展人才的案例。
幾年前複星集團把年輕投資經理的培養當成一個重要任務,他們一共挑選了10個案例,由當年投資項目的負責人做組長,每個小組由8個年輕學員組成。
在開發案例的過程中,學員們需要挖掘大量曆史細節,還原當時的投資邏輯,總結投資項目的成功與失敗,並在全集團範圍內演講與推廣。
由於案例真實精彩,這批學員不僅成為集團內的明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迅速,有的甚至在短期內就升任集團內投資公司的副總裁,與此同時複星集團的投資經驗與知識也得到萃取與傳播,由此形成了每年複盤的學習傳統。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企業大學構建學習的場景可以直接來源於業務(from business),學習項目的目的可以直接服務業務(for business),學習項目的實施過程也就是與業務部門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with business),我們自身的專業能力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組織學習創造商業價值看起來很美,卻給企業學習部門帶來很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學習規劃的動態性、學習內容與形式的定製化,以及學習的組織實施開放化。
企業大學需要習慣於具有航海感的動態學習方式,以問題為導向來打造內外部資源整合的放平台。
※ ※ ※
在如今急速變革的時代,企業和組織的快速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核心和實質的競爭力。
對於企業大學而言,借用《雙城記》中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如果我們把頭埋在沙子裏,無視戰略和組織的轉型要求,企業大學不可能有前途。
如果我們能順勢而為,抓住時代洪流提供給我們的巨大機遇,則能夠為我們的企業和組織做出新的貢獻。
“沒有成功的企業大學,隻有時代的企業大學”,讓我們一起努力!
作者簡介:高鬆,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中國行動學習研究中心主任。馮曉晉,泰禾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
關於企業大學百人會
劇變時代,企業麵臨著巨大壓力,而一直擔負著為企業培養人才、提升能力的企業大學更是直接承受著從企業傳遞來的壓力——顯然,企業大學傳統的運行機製、課程體係、教學方法、師資團隊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麵對期望越來越高的企業家、越來越挑剔的業務領導,以及越來越年輕的基層員工,企業大學自身的變革勢在必行。
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們開始探討,能否設立一種機製,聚集一小群有想法、有熱情、敢於創新的企業大學從業者,通過行動學習和共創,總結、梳理出有價值的觀點和經驗。這群人就好比是一個緊密的小雪球,當它經過《商業評論》這個“長長的雪坡”後,就能越變越大,產生巨大的能量,從而影響到更多的企業大學。
於是,在曹陽(《商業評論》出版人)、高鬆(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中國行動學習中心主任)、馮曉晉(時任GE克勞頓維爾領導力發展中心全球客戶培訓中國區域總監,現任泰禾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的倡導下,由《商業評論》、中國行動學習研究中心共同發起成立了企業大學百人會(以下簡稱“百人會”)。
這是一個由中國企業大學領域頂級專家構成的智慧共創社群。百人會的每次現場活動由一家企業大學承辦,以承辦企業的實踐及所遇到的問題為基礎,確定一個前沿創新議題,通過專家們現場的行動學習與研討,進行智慧共創,一方麵為承辦企業提供更加深入、更具可行性的實踐經驗和解決方案,另一方麵也希冀以這樣的共創來推進中國管理教育培訓,助力中國企業的發展、轉型和變革。
在百人會組織的曆次現場活動中,格外強調“共創”這個概念。所謂的共創,並非隻是將與會專家的觀點進行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大家智慧的碰撞甚至交鋒,在各種觀點的基礎上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進而使這些觀點能夠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一個每位專家單獨思考時都沒有辦法達到的境界。
本內容有刪節
原文《企業大學:找到新的價值點》
刊登在《商業評論》2017年8月號
最後更新:2017-08-20 00: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