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京東網上商城
消費金融加持下的2017雙11 天貓、京東兩大電商平台提前一個多月正麵開戰
據權威數據顯示:2009年的雙11銷售額為0.5億,2010年銷售額提9.36億,2011年為52億,2012年達到191億,2013年為352億,2014年是571億,2015年為912億,2016年為1207億。
7年期間銷售額翻了2400倍,旺盛的消費需求功不可沒,消費金融產品的便捷性、實用性同樣功不可沒。
眼下,電商市場集中化發展的格局,成就了阿裏、京東的數家獨大。今年雙11戰況將比往年更加激烈的一大預兆還包括天貓、京東兩大電商平台提前一個多月正麵開戰。
京東阿裏相繼放出大招加碼物流
9月20日,中國快遞協會、菜鳥網絡與各大快遞企業召開了“雙11”物流動員會,共同籌劃天貓“雙11”物流準備事宜。
菜鳥網絡副總裁、“雙11”物流總指揮史苗表示,今年“雙11”,菜鳥將投入15億元,在智能倉配領域補貼商家和物流夥伴。
而就在不到一天前,9月19日晚間,京東物流剛剛宣布為商家提供價值6.66億元的補貼,用於為京東平台商家及社會化商家在“雙11”前的備貨提供倉儲、配送等方麵的折扣、滿減等優惠。
15億元對上6.66億,在“雙11”的大戲開場前,天貓似乎已經與京東打完了一場前哨戰。
天貓推買貴必賠狙擊京東自營
在每年的年中大促、雙十一等“全民購物節”上,各大電商平台的價格廝殺戰似乎成為了固定節目,除了商家自己推出打折促銷等活動,電商平台們也通過優惠券、滿額返現等方式進行價格補貼。
從10月8日開始,天貓新增“買貴必賠”服務。按照《“買貴必賠”服務規範》顯示,消費者在天貓店鋪購買了帶有“買貴必賠”服務標識的特定商品後,如在同一天該商品的天貓實際成交價格高於京東平台上相同品牌、型號、顏色、存儲容量的京東自營商品的訂單成交價格,消費者可以向天貓申請差額補償。
不過,消費金融行業評論大仙,天貓此次推出的“買貴必賠”隻針對少數特定商品。對比天貓和京東的同款產品,就3C數碼產品而言,備受用戶追捧型號的幾款蘋果產品,天貓均敵不過京東以及友商的優惠價格,天貓這算法有點缺乏誠意啊...
確實,“買貴必賠”彰顯了天貓對自身價格優勢的自信,但京東自營是用品質和服務來吸引消費者。有用戶表示,“京東確實有一些產品比天貓店鋪略貴,但考慮到京東自營的物流速度、售後服務等,有時候在價格高的情況下,仍然願意選擇京東。”
在消費金融推波助瀾下的雙11
在國家大力支持消費金融產業發展,提高金融存量的利用效率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消費金融產品的便捷性、實用性同樣功不可沒,比如說各大電商平台基於信用積分開發的分期購產品,知名的有“天貓分期購”、“京東白條”、蘇寧易購的“蘇寧任性付”等。
這些消費金融產品的出現,提升了用戶的便利性,也給用戶帶來了實惠。2016年天貓全天同比去年交易額增長三成,京東增長近六成,蘇寧易購依靠大力度的消費金融促銷手段,交易額暴增193%。
2016年雙11期間,在支付方式的選擇上,花唄和餘額寶成為非常受網友歡迎的支付方式,占比分別高達29%和18%。
而京東金融則披露,在“雙十一”的第一個小時內,京東金融的支付峰值是去年同期的4.5倍,使用京東小金庫支付的消費筆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00%,超300萬用戶領取了“送貨龜速險”。
相應地,蘇寧消費金融公司旗下的任性付產品也公布了首批數據,“雙十一”淩晨0:10,任性付單筆訂單支付最快用時0.03秒,到早上6:10時,任性付免息券累計已領取超過200萬張,其亦準備了100億任性付額度作為“雙十一”的活動優惠。
消費信貸在近年內一直處於爆紅狀態,不管是阿裏花唄、京東白條,還是互聯網消費分期平台。
一方麵是由於市場需求巨大,80、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體人群,與父母輩“非要攢錢消費”的觀念不同,先使用後付款的方式更符合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加快狀況下人們的消費心理;
另一方麵則是此類支付方式能刺激大眾消費,用戶消費能力提升,又會為實體經濟帶來大量新增交易。
因此,每當節日來臨時,一眾消費金融巨頭均會展開強大攻勢,希望在這場沒有硝煙中的戰爭中獲勝,就現時情況來說,阿裏旗下的螞蟻金服(淘寶、天貓)所占的市場份額最多。
點擊播放
GIF/921K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雙11”、“618”衍生的營銷大戰,不僅僅是電商平台之間的競爭,而是“阿裏係”和“京東係”整體生態鏈的競爭。是包括商家資源、電商大數據、物流網絡速度、倉儲、線上和線下營銷投入、金融服務等全方位的比較。
曹磊認為,天貓、京東兩家競爭的目的絕不僅是打品牌、搶占話語權,更多的是對電商市場份額、商家用戶的爭奪。“貓狗大戰”實際上促進了平台的創新,減少了壟斷發生的可能性,使商家、消費者能有更多的選擇。
未來的“雙十一”將會逐步演變成金融行業中各個公司或平台展現綜合實力的一場考驗,並將越演越烈。
關於版權
《消費金融行業評論》所有內容,均為原創、轉載或者編譯。轉載文章,我們會注明文章作者、來源出處等。如果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或媒體聯係後台,我們會及時更正或刪除處理。
最後更新:2017-10-13 19: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