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文物安全信息化支個招
文物保護與科技融合,是實施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在文物考古、館藏文物修複、彩繪壁畫保護及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方麵已有廣泛運用,尤其近年來在文物安全管理中將科技作為重要輔助手段已成共識,運用的廣度和深度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斷發展。
但由於文物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還麵臨著不少的困境。筆者不揣冒昧,分析個中原因,試著給支個招。
加大資源整合
文物安全涉及文物管理的各個方麵,相關的基礎信息數據較多,且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手中,形成了業務主管部門多,職能監管項目多,資金來源渠道多的現象,客觀上造成了多頭抓、分頭管、資源散、投資少的狀況,相互間不聯通不共享,成了一個一個的信息孤島。另一方麵,平台不通用,軟件不兼容,硬件不共享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不能做到共同籌劃、共同開發、共同建設、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整體效能得不到有效發揮,造成了重複建設、重複投入的浪費。比如,大多軟件開發平台都不是基於本單位現有硬件平台開發的,不同的軟件開發公司采用不同的軟件模式,相互不兼容,不利於統一使用和拓展,有的單位各類統計、監測、監管等軟件幾十個,基本不能通用,更不能在同一個硬件平台上運行。因此應搭建統一的公共平台,無論是一個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還是一個博物館或文物保護單位,都在這個平台上,做到一個單位一個平台,多套應用軟件同時運行在同一平台上。
加強頂層設計
文物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形成了哪一塊工作需要就在哪一塊搭建平台的不良態勢。軟件平台的開發也是這樣,有的單位不僅硬件平台有好幾個,而且各類運用軟件也有10多個,甚至幾十個。因此,應加強頂層設計,由單位主要領導牽頭,花大力氣認真做好信息化建設整體設計,按輕重緩急逐步實施。同時,避免部門利益為先,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整體建設方案要以“主流技術、穩定可靠”為要務,不可剛建設完就落後了;要有實用性,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不可成為花架子;要有便利性,方便基層一般人員操作,性能可靠便於維護保養,不可過於複雜,中看不中用;要有兼容性,能根據不同需求隨時與其他平台融合,不可相互孤立互不兼容。
提高資金效能
基層在信息化建設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經費。硬件要更新換代、軟件要提檔升級,經費沒著落成為瓶頸,因此必須創新建設方式,提高資金效能。如,田野文物安全監控問題,可采用與當地電信部門合作,由其按我方要求安裝監控探頭、監控平台、軟件開發,采用向第三方購買服務的方式,以每年支付租金的形式租用,並根據服務質量支付費用。這樣可以每年正常向當地財政申請經費,確保設備完好利用率高。再如,目前有不少當地政府集中建設信息中心,各個職能部門就可把相關資源信息存儲在那裏,避免每個單位再單獨購買數據存儲設備,還可以利用政府統一建設的“信息公路”與下級係統對接,把有限的經費用於關鍵的地方,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作者:殷連生,係江蘇省文物局副局長)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8-22 11: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