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領域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業內人士為你詳細解讀
近期,第三方機構發布了《中國移動問診白皮書(2017)》。這份白皮書稱,移動互聯網的出現為醫療產業鏈的優化提供了優質的技術土壤,在國家醫改背景下,移動醫療迅速發展。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移動醫療可以彌補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缺憾,利於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然而,醫療本身就是帶有高風險和不可試錯性的行業,其與遠程技術的融合,是否會出現新問題?
得病之後習慣通過手機來尋求幫助——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移動醫療已經走入越來越多的家庭。
所謂“移動醫療”,業內常用的定義是: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具體到移動互聯網領域,則以基於移動終端係統的醫療健康類App應用為主。
移動醫療,改變了過去人們隻能前往醫院看病的傳統方式。無論在家裏還是在路上,人們都能夠隨時聽取醫生的建議,或者獲得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資訊。移動醫療正成為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的熱點。
盡管移動醫療取得長足發展看上去已是大勢所趨,但仍然麵臨一些困難和風險。
網上通常隻能看小病
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張女士曾經使用過移動醫療。
據張女士描述,一天早上,她起床後發現身上起了很多紅色的小疙瘩,於是她使用了搜索引擎上的“問醫生”功能。
“我按照要求填寫了主要病症、發病時間,並且分別上傳了3張局部、整體、小疙瘩特寫的高清照片。在提交這些信息後,彈出一個對話框,詢問是否要綁定手機號,如果綁定,有答案後會有短信實時通知,否則隻能時時打開網頁查看醫生是否有回複。”張女士說。
於是,張女士綁定了手機號。大約3個小時後,張女士就收到短信提醒,已經有醫生回複了她的問題,但是並沒有具體內容,她隻好再次登錄網頁查看。
“有3名醫生回複了我的問題,但是對我的診斷各不相同。1名醫生判斷是急性蕁麻疹,1名醫生回複說是過敏引起的症狀,還有1名醫生說是蚊蟲叮咬引發的皮膚應激反應,而且他們並沒有追問我的狀況。”張女士說,問題並沒有得到切實解決。“3名醫生3種說法,沒辦法判斷哪個是對的。我索性自己塗了點外用消炎膏,晚上症狀就慢慢消退了”。
張女士告訴記者,“這種網絡上免費的問醫生,往往隻能問小病,比如感冒發燒、扭傷、傷口護理等,即使誤診了也出不了大問題,他們也沒有法律責任,而且你連舉報的地方都沒有。我覺得沒有什麼保障,所以一般還是去醫院看病。”
手術不在醫院裏進行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女士曾經想借助一款移動醫療App聯係醫生割雙眼皮。
“當時也是經人推薦後知道了這個App。在網上查詢後,發現App上的價格確實比醫院和美容院便宜不少。”李女士說。
李女士告訴記者,去正規醫院割雙眼皮加開眼角的花費大概在1.2萬元左右,但是通過移動醫療的方式,可能會省3000多元。
“具體的方式是,在App上注冊後,App會派出私人顧問與你‘單線聯係’。於是我注冊了1個賬號,果然有人聯係我了解訴求。聊了一段時間後,我選擇了他們平台的1名醫生,並約好時間我和顧問一起到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到診室找到那名醫生。見麵後,醫生根據我的臉型做了效果圖,我也比較滿意。”李女士說。
截至目前,李女士對於移動醫療提供的服務基本上滿意,但是接下來當李女士詢問是否在該三甲醫院進行手術時,私人顧問與醫生共同表示,醫院的診室排不開,要到他們合作的一家診所進行手術,並且一直強調是絕對正規的。
“私人顧問帶我去看了下手術環境,我發現是一個類似社區醫院的處置室,看起來很幹淨,但是感覺還是達不到可以做手術的標準。我又具體詢問是否會簽協議以及手術風險承擔的問題。顧問一再表示醫生是專業的,他們已經進行過好多次手術,沒出過任何問題,無需擔心。但是到最後,我們還是沒有明確歸責等事項。考慮再三,我最後沒有通過App聯絡醫生進行手術,因為承擔不了這個風險。”李女士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侯小姐也一直想把臉上的一塊胎記通過手術祛除。
“自從我通過App傳照片問了醫生後,就不斷有整形醫院、美容院給我打電話,言稱非常了解我的情況,完全祛除肯定沒有問題。當初,我隻是在注冊時提交了手機號,並且平台的特別聲明也稱不會將個人信息用作他用。現在,這些電話已經給我造成了困擾,感覺自己的隱私受到了嚴重侵犯。”侯小姐向記者講述了她的遭遇。
有人專門倒賣患者信息
最後更新:2017-04-17 17: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