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騰訊開始自救
騰訊近年來難以甩脫的“山寨”罵名,凸顯出一直有誌於創新的馬化騰對這家國內最大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一度無法把控。
在公司內部,當員工一年內大幅增至2萬多名時,原來隻適用於管理4000人的組織結構變得支離破碎:8條業務線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連內部員工也難以梳理,部門間的內鬥危害遠甚於外來威脅。
在公司外部,生態環境的失控讓騰訊頻遭打擊。一個因少有自主創新而被指抄襲成性的互聯網巨頭,不僅難有合作夥伴,還要頻頻應對競爭對手對它大肆指責。一時間,原來那隻可愛的小企鵝成了全民公敵,騰訊成了中國互聯網中的孤家寡人。
外憂內患之下,騰訊迫切需要改革。但最近這次大刀闊斧的結構調整,真的能帶騰訊走上創新之路嗎?
第一章 又一次高調變革
現在看來,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今年4月24日與美國《連線》(Wired)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進行的“失控與控製:探索互聯網本質”的尖鋒對話,不是傍大腕式的炒作,而是騰訊刻意為公司架構大調整所舉辦的一個“吹風會”。
馬化騰之所以請來凱文·凱利,不僅因為後者是世界著名的“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家,更因為他在1994年出過一本書——《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該書詮釋了一個任何企業管理人員都不能忽視的商業邏輯:從失控到控製。
一段時間以來,馬化騰一直置身於外界質疑騰訊失控的漩渦中。他迫切需要對外證明騰訊沒有失控。
23天之後,證據出現。
變革醞釀已久
5月18日,借助一封“內部員工郵件”,騰訊正式而詳細地向外界披露了它的變革計劃,它將從原有的業務係統製(BUs)升級為事業群製(BGs),把現有業務重新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台,成立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並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專注於運營電子商務業務。
至此,騰訊原先執行的八大業務體係縮至六大業務,而獨立分拆出來的全資子公司騰訊電商控股公司成為此次重組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對騰訊總裁劉熾平即將下課的揣測沒有變成現實。此外,馬化騰還讓此前掌管互動娛樂業務係統的任宇昕擔任公司COO(首席運營官)一職。
變革計劃的公開,令業界此前有關騰訊改組的猜測頓時煙消雲散。對馬化騰來說,這個極不平靜的5月也將結束。
月初,一條“騰訊總裁劉熾平離開騰訊”的傳言引爆整個互聯網。與這條傳言相對應的是,騰訊即將迎來一次涉及公司未來發展規劃的組織架構調整,馬化騰想借此杜絕騰訊內部的腐敗,同時重新找回創新的活力。
高度逼真的傳聞使得馬化騰一改往日的低調,他在微博上回應,劉熾平離職純屬謠言,但對將要進行的“手術”,卻沒有否認。
《IT時代周刊》從騰訊公司內部員工處了解到,馬化騰想對公司架構進行調整的決心已醞釀多年,並在兩年前就表示要進行戰略轉型升級。這位內部職員說,兩個月前,小馬哥(外界對馬化騰的昵稱)在針對公司中層管理人員的會議上,聲稱將把目前發展迅速的電商業務獨立出來,進展不大的搜索業務則麵臨調整。
此後,這一意願又被馬化騰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提及,這讓人領略到風雨到來前的緊張。
當時,馬化騰當著台下1000多名聽眾透露了他對目前騰訊的不滿:“我們發現,一個部門或者一個事業部,甚至一個小部門的領導,都非常熱衷於管理,確定架構、確定KPI、定期考核……雖然這些很重要,但這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嗎?”馬化騰說,“如果你天天想著如何管理,卻欠缺對產品細節的把握和對用戶心理的琢磨,對用戶反饋毫無反應,那管理又有什麼用呢?”
箭已在弦。
高管調整到位
醞釀了兩年,馬化騰等來了最佳時間點。
5月16日,騰訊發布2012年第一季度財報。雖然公司整體業績依然保持增長,但增長的勢頭已經放緩。
騰訊該季度總收入達96.479億元,比上一季度隻增長21.8%;其中網絡遊戲雖然貢獻了高達53.209億元的收入,但隻比上一季度增長19.4%。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騰訊增長放緩給了馬化騰一個調整的契機。
結構調整既能對過去數年維持騰訊增長神話的推動者進行獎勵,又能尋找騰訊未來繼續增長的新動力。於是,在劉熾平的協助下,馬化騰亮出了新的手腕。
5月18日, 新的六大業務群和管理團隊出爐——六大事業群的負責人分別是:任宇昕,領導社交網絡事業群和互動娛樂事業群,同時兼任互動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成敏,出任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出任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出任社交網絡事業群總裁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盧山,出任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吳宵光,出任騰訊電商控股公司首席執行官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
調整後,管理層均官升一級。其中,盧山調整前是運營平台係統的負責人,管理騰訊網絡、服務器集群和數據中心。而吳宵光是互聯網業務係統的掌門人,負責QQ空間、QQ音樂、朋友網和電子商務業務。其他人員基本仍掌管原來的業務。
在熟悉騰訊內部運作機製的人看來,在此次人事調整中,任宇昕和吳宵光是大贏家。其中,任宇昕是互動娛樂業務係統的負責人,下轄騰訊遊戲等部門。據了解,騰訊遊戲最早布局於2002年,10年時間中打造了多款成功的自主研發遊戲,並代理了《地下城與勇士》、《穿越火線》等多款經典遊戲,2011年更是收購了開發《英雄聯盟》的美國遊戲開發商Riot Game的大部分股權,進行全球布局。更重要的是,它是騰訊的“現金牛”,公司76.5%的收入來自於這個部門。
而吳宵光負責的電商公司則代表著騰訊的未來。結構調整前,騰訊已開始在電商領域布局,先後投資了易迅、好樂買和珂蘭鑽石等優秀的B2C電商企業。馬化騰希望,騰訊電商控股公司在未來的五年內能成就10家以上百億級且盈利的B2C合作夥伴,100-200家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傳統品牌及網絡品牌合作夥伴,並希望騰訊電商平台可以成為一個匯聚超過100萬家各類商戶的超級電商平台。
調整前,一直被外界認為將離職的劉熾平,果然如馬化騰在微博中所言,仍然擔任公司總裁,繼續協助馬化騰負責公司日常管理。
似曾相識的變革
在2005年騰訊的擴張期,馬化騰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組織結構改革。當年年底,公司員工從年初的1100人迅速擴張到2500人,業務上也多管齊下,除門戶外,騰訊還積極向網絡遊戲、電子商務、搜索等領域拓展,公司部門一下子達到30多個。據2005年財報披露,騰訊當年總收入達到14.264億元,盈利達4.854億元。
但馬化騰發現,隨著公司的極速擴張,各部門之間也開始缺乏統一有效的溝通,麵對新出現的市場機會無法快速跟進。於是,他啟動了公司史上的第一次變革。
據當時目睹這場變革的騰訊老員工介紹,馬化騰將公司30多個部門歸類後細分為8條業務線——S線(職能線)、R線(服務線)、O線(安全架構線)、B0線(企業發展係統)、B1線(無線業務係統)、B2線(互聯網業務係統)、B3線(互動娛樂業務係統)、B4線(網絡媒體業務係統)。B線是騰訊的主要盈利來源。係統下麵的單位稱為“部門”,負責人是“經理”,是公司的中層管理者。部門以下是小組,負責人稱為“組長”。其中,B1無線業務係統包括移動通信部和電信事業部;B2線包括QQ秀產品部、電子商務部等;B3線則包括網遊、QQ遊戲等工作室;B4線包括廣告銷售和網絡媒體。
對騰訊自身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變革。調整後的騰訊看起來發展得順風又順水,並在此後幾年裏再度擴張。目前,公司員工總數突破2萬人,公司分部遍布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天津、武漢等20餘個城市。在互聯網企業中,員工人數能與騰訊相比的隻有阿裏巴巴集團,馬雲統治下的這個電商帝國現有員工達到25000人。
不幸的是,兩家公司都患上了管理失控的大企業病。隻不過因為馬雲過於強勢,阿裏巴巴沒有出現內部惡意競爭的苗頭。也許正因如此,在自主創新方麵,騰訊被阿裏巴巴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隨著騰訊公司的發展,2005年的這一次改革如今已不適應公司的發展,錯綜複雜的架構,不但造成了騰訊內部管理的混亂,也製約了公司的創新。
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目前,騰訊內部山頭林立,處理不好將令公司元氣大傷,但今年這次調整堪稱恩威並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這一問題——馬化騰將原來各事業部的高層由高級副總裁上升為高級執行副總裁,通過放權的舉動強化了自己對公司的管理權。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