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與蘋果模式無法複製
11月27日上午,我在北京做了一場主題報告。“歲月是一把殺豬刀,”這是我的開場白,台下不少領導抿嘴偷笑。顯然,這句網絡流行語用在中國互聯網業界恰如其分。回顧中國互聯網十幾年來,發展模式從未有過本質的變化,一個是免費打死付費,另一個是拷貝打死原創,並且,這條老路似乎還會繼續下去。
不過,麵對亞馬遜、蘋果,中國互聯網業界的拷貝大法徹底失靈了。
不妨先來看看亞馬遜。誰一直在自我標榜“中國版的亞馬遜”?漢王、盛大、當當等不乏其人。目前來看,學得最像的非漢王莫屬。不過,在歲月這把犀利的殺豬刀麵前,曾經中小板塊的股王已被打回原形。
為了直觀起見,在現場大屏幕上,我打出了一張股價走勢圖,頓時,全場一片寂靜。曲線圖清晰地告訴我們,去年三月份上市的漢王在去年五月份達到股價最高峰175元人民幣,而今年十一月份,其最新股價已跌至15元人民幣。
對漢王創始人劉迎健大叔而言,從輝煌到冰點,僅一年半而已。
難道,劉迎健隻是一個走了狗屎運的無能之輩?我想,誰也不敢這麼說,誰也沒有資格這麼說!在我眼裏,他是個英雄,一個悲劇式的英雄,因為他選擇了一個在中國大環境下根本無法複製的對象。
為何這麼說呢?很簡單,亞馬遜的本質是賣內容而不是賣硬件,說得更白一點,亞馬遜的本質就是賣硬件虧本,賣內容掙大錢。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還是平板電腦KindleFire,都是以低於成本在銷售,但是即便如此,業界普遍預測,圍繞著Kindle,亞馬遜今年的營業收入將會超過50億美元,毛利將超過10億美元。
漢王要做“中國版的亞馬遜”,誌向高遠,但是,在中國當下的大環境裏,漢王隻能通過銷售硬件來獲取利潤,與此同時,其電子閱讀器的內容,則必須近似於免費提供,如此一來,它早已和亞馬遜南轅北轍,隻剩下一張貌合神離的臭皮囊!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蘋果。誰又一直在自我標榜“中國版的蘋果”?不計其數!那些跳梁小醜之徒,我都懶得一一列舉了。在我看來,值得一提還是當屬聯想。不過,在歲月這把殺豬刀麵前,柳傳誌和楊元慶曾經的豪言壯語現在也已被打進了十八層地獄。
關於“豪言壯語”的內容,請諸位自行穀歌或百度一下,在此就不多作贅述了,我想更多地談一談聯想與蘋果商業模式的天差地別。
日前,全球互聯網界最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KPCB發布了一份關於全球互聯網趨勢的分析報告,其中,執筆者瑪麗米克(號稱是華爾街互聯網女王)列出了一張主題為“全球前二十五大互聯網公司”的圖表。令人震驚的是,蘋果赫然高居榜首,位列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公司。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個排名分明映射出了蘋果三級跳式的演進,從最早的先鋒級個人電腦公司到引領潮流的消費類電子龍頭,再到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無可辯駁的是,iTunes和AppStore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硬件產品的銷售,同時為蘋果貢獻的營業額和利潤占比率也越來越高。
那麼,試問聯想如今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呢?我想,成立了二十二年的聯想如今在業界乃至公眾心目中的印象,別說互聯網了,恐怕距離消費類電子都不小。
這就是聯想和蘋果在商業模式上本質的不同,基於這樣的不同,縱使可以複製產品的外觀、設計,甚至名稱,但依然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在主題報告的最後階段,我做了一個現場小調查,結果顯示:有接近70%的聽眾擁有Kindle、漢王等品牌電子閱讀器,隻有不到5%的聽眾下載過付費電子版圖書;有接近80%的聽眾擁有包括iPod、iPhone、iPad、iMac等在內的蘋果產品,隻有不到2%的聽眾下載過付費應用。
竊以為,這就是中美消費科技型企業存在本質差別的根源。換句話說,絕非漢王、聯想無能,隻怪中國消費者“吃硬不吃軟”!
最為關鍵的是,大部分中國消費電子廠商硬件還做得不到位,軟件在國內賣不動,從而導致國內廠商隻能通過賣硬件盈利,如此一來導致產品價格過高,與蘋果、亞馬遜競爭處於不利。難怪國內廠商大罵蘋果、亞馬遜控製了定價權。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