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28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组织学习如何创造商业价值?海尔、腾讯、京东给出了答案商评新思

商评编者按

在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当下,企业学习部门,尤其是企业大学如何从传统的培训部走向前台,化被动为主动,直接服务于企业转型与业务绩效达成?海尔、京东、腾讯等企业大学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过去,企业学习与培训部门,或者大多数企业大学,隶属于人力资源的组织发展或者人才发展职能,是企业人力资源选、用、育、留的一个环节,是典型的支持部门。

然而随着商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一直“稳坐钓鱼台”的企业学习部门,尤其是企业大学,被推到了企业发展大潮的“风口浪尖”。

如何从传统的培训部门走向前台,化被动为主动,直接服务于企业转型与业务绩效达成,成为企业大学与企业学习部门的一个新潮流和新课题。

2017年6月16日,以“组织学习如何创造商业价值”为主题,由海尔大学承办的中国企业大学百人会共创沙龙在海尔大学举行,20余位企业学习顶级专家以海尔大学的实践为案例,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产出了丰硕的智慧共创成果。

与会者合影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为什么会形成企业学习创造商业价值的潮流?从根本上说,这是商业环境的深刻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和组织变革所致。在过去,商业环境相对稳定,企业战略长期可控,企业组织稳定,岗位与能力模型明晰。

在此基础上,很容易明确发展对象、创建课程体系与师资,构建起基于人才发展的企业学习发展规划和学习地图。然而,在VUCA(易变的、不确定、复杂的、模糊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大学负责人所熟悉的学习发展规划和学习地图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我们以海尔大学为例,观察他们是如何在企业转型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创造商业价值之路。

2013年之前,海尔大学的主要模式是基于人才发展的培训体系,分为新员工培养、通用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提升、梯队领导力发展四个方面,基于岗位、对象和层级设计相应的课程与学习项目,再配备相应的师资,每年根据人才发展计划实施学习项目与课程。

这个看似逻辑自洽又具系统性的模式,在2013年时受到了挑战。

当时,海尔战略变革速度加快,岗位与能力的要求都在变化,新技术与新问题层出不穷,基于过去稳定环境开发的学习项目与课程体系显得僵化、落后,很难跟上海尔组织变革的新节奏,海尔大学由此走上了一条企业学习创造商业价值的变革之路。

在海尔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的大背景下,必将产生一大批小微公司。海尔大学作为海尔大共享平台的一员,这批创客小微无疑就成为了海尔大学的核心用户。

如何为创客小微创造价值呢?紧密围绕创客小微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需求,力争做到“雪中送炭”,而非仅仅是“锦上添花”。

创客小微最缺乏的是同创业有关的前沿知识与信息,如互联网商业模式、融资、找合伙人、创意与设计产品,等等。认识到这一点,海尔大学第一个切入点就是公开课。

公开课打破了传统线性培训模式,通过搭社群实现“内容众筹、资源众包、形式共创、活动众扶”,邀请学员参与公开课主题的定制设计、嘉宾邀约和活动设计,同时通过公开课链接学员需要的外部优质资源,促成业务合作,助力产出实际业务价值。

公开课成功之后,海尔大学陆续开展了创客+训练营、创客联盟、创客活动,所有的学习项目设计主要围绕新产品开发、成本质量改善、创业融资等展开,以帮助创客创造商业价值,实现小微加速发展。

重新发现商业价值创造场景

海尔大学创造商业价值的实践得到了百人会与会专家的呼应与认可。那么,企业大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发现创造商业价值的学习场景呢?

京东大学执行校长李庆欣提到,京东目前40%的电话客服是由“京东实训室”项目提供的。京东实训室是京东与各地职业院校校企的合作项目,将实训室建在学校里面,培训职业学院的学生做电话客服。

原GE领导力中心总监,现就职于泰禾集团的冯晓晋,分享了GE如何通过学习的方式构建和加深与大客户及合作伙伴的理解和互信。

腾讯学院院长马永武分享了在新一轮腾讯战略探索中,腾讯学院发挥的作用。

天合光能学习总监罗凡认为,企业学习能够为组织转型赋能。

华夏幸福大学的韩青提到,可以从企业价值链与企业发展时间轴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企业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的。

与会专家不约而同都提到了企业生态圈学习的概念,其本质是以生态的视角看待组织,洞察通过学习促进企业生态繁荣的机会。

新思维,新角色

企业学习创造商业价值是否意味着就不做培养与发展人的事了?显然不是!企业大学的重要职能仍然是发展人,但是,发展人的思维和场景必须做出改变。

过去是以岗位能力模型为标准发展人,是静态与内部的视角,而现在必须以创造价值的战略业务为导向发展人,是动态与外部的视角——其本质就是用不同的思维做同样的事,用业务思维做培养人的专业的事。因此,企业学习管理者自身的思维必须扭转。

复地学院前任院长梅洁以及原复星管理学院副院长、现隆鑫集团副总裁梁冰不约而同地分享了复星集团通过复盘学习发展人才的案例。

几年前复星集团把年轻投资经理的培养当成一个重要任务,他们一共挑选了10个案例,由当年投资项目的负责人做组长,每个小组由8个年轻学员组成。

在开发案例的过程中,学员们需要挖掘大量历史细节,还原当时的投资逻辑,总结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失败,并在全集团范围内演讲与推广。

由于案例真实精彩,这批学员不仅成为集团内的明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迅速,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就升任集团内投资公司的副总裁,与此同时复星集团的投资经验与知识也得到萃取与传播,由此形成了每年复盘的学习传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大学构建学习的场景可以直接来源于业务(from business),学习项目的目的可以直接服务业务(for business),学习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就是与业务部门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with business),我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组织学习创造商业价值看起来很美,却给企业学习部门带来很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学习规划的动态性、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定制化,以及学习的组织实施开放化。

企业大学需要习惯于具有航海感的动态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来打造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放平台。

※ ※ ※

在如今急速变革的时代,企业和组织的快速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核心和实质的竞争力。

对于企业大学而言,借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如果我们把头埋在沙子里,无视战略和组织的转型要求,企业大学不可能有前途。

如果我们能顺势而为,抓住时代洪流提供给我们的巨大机遇,则能够为我们的企业和组织做出新的贡献。

“没有成功的企业大学,只有时代的企业大学”,让我们一起努力!

作者简介:高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冯晓晋,泰禾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关于企业大学百人会

剧变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而一直担负着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能力的企业大学更是直接承受着从企业传递来的压力——显然,企业大学传统的运行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团队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期望越来越高的企业家、越来越挑剔的业务领导,以及越来越年轻的基层员工,企业大学自身的变革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开始探讨,能否设立一种机制,聚集一小群有想法、有热情、敢于创新的企业大学从业者,通过行动学习和共创,总结、梳理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经验。这群人就好比是一个紧密的小雪球,当它经过《商业评论》这个“长长的雪坡”后,就能越变越大,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企业大学。

于是,在曹阳(《商业评论》出版人)、高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行动学习中心主任)、冯晓晋(时任GE克劳顿维尔领导力发展中心全球客户培训中国区域总监,现任泰禾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的倡导下,由《商业评论》、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企业大学百人会(以下简称“百人会”)。

这是一个由中国企业大学领域顶级专家构成的智慧共创社群。百人会的每次现场活动由一家企业大学承办,以承办企业的实践及所遇到的问题为基础,确定一个前沿创新议题,通过专家们现场的行动学习与研讨,进行智慧共创,一方面为承办企业提供更加深入、更具可行性的实践经验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希冀以这样的共创来推进中国管理教育培训,助力中国企业的发展、转型和变革。

在百人会组织的历次现场活动中,格外强调“共创”这个概念。所谓的共创,并非只是将与会专家的观点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大家智慧的碰撞甚至交锋,在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进而使这些观点能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个每位专家单独思考时都没有办法达到的境界。

本内容有删节

原文《企业大学:找到新的价值点》

刊登在《商业评论》2017年8月号

最后更新:2017-08-20 00:52:49

  上一篇:go 京东地产帝国曝光!刘强东成隐形地产大亨,奶茶妹是神助攻?
  下一篇:go 京东财报背后:GAAP和Non-GAAP为何差距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