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71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看醫生對人工智能醫療的真實反饋

近年來,很多企業的人工智能醫療產品已經在做臨床試驗了,也有些產品已經成為商品開始銷售,探索收費的模式。

智能醫療

在2017年2月14日播放的《走近科學》欄目中,介紹了龔向陽對人工智能的看法,他們醫院影像科一天要看200多個病人,每個病人幾百張片子,對於一個正常的人類,看片子,看多了都會疲勞,疲勞就會出現情緒化,而影像讀片是個精細活,人狀態不佳容易引發漏診誤診。

  有了人工智能後,它可以先做初篩,檢出病灶並對病灶進行描述界定,把人工智能出的結果和醫生出的結果做一個比較,結果不同的再由專家把關,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專家的工作量。在保證準確率的前提下,提高醫生讀片的效率。

  從基層院長到醫院黨委書記,從影像醫生到腫瘤專家,從這些采訪中我們得到關於人工智能優勢和不足的結論。

  優勢:

  第一,醫生對人工智能都是有所期待的,也是比較歡迎的;

  第二,人工智能產品定位為醫生助手,不可能替醫生;

  第三,人工智能主要幫助醫生做重複性的工作,提高醫院的效率;

  第四,幫助醫院提高競爭力與影響力;

  第五,增加醫生的自信心;

  第六,輔助醫生做決策,提高醫生診斷準確率和效率;

  不足:

  第一,人工智能不能與患者溝通,進行人文關懷,這也是他不能替代醫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引進國外的人工智能產品有一個本地化的過程,另外由於國外產品用的是其他人種的數據,有些病種可能不太適合國內患者,尤其是胃癌的治療;

  第三,醫療人工智能產品還在初期,病種覆蓋不全,還不能完全滿足醫院的需求;

  第四,人工智能確實可以減少漏診,但是由於太過詳細,把沒必要標注的結節或問題標出來增添患者和醫生困擾;

第五,人工智能公司在研發產品是一定要和醫生多溝通,閉門造車不一定可以創造出真正解決問題的產品。

醫生群體認為目前AI替代醫生是不可能的,幫助醫生是實實在在的。極端一點,就算可以替代,就像電燈會替代煤油燈,汽車會替代馬車,這是時代在進步。汽車替代馬車後,馬車車夫可以去開汽車。如果醫生真的被替代,也可以與人工智能攜手並進。本文由朗銳慧康編輯整理(www.lrioh.com),如有侵權請聯係本站。

最後更新:2017-10-23 11:04:41

  上一篇:go  深度學習在醫療方麵的應用 精準醫學受追捧
  下一篇:go  嵌入式係統在物聯網行業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