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14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紮克伯格父母和他的聊天模式:海沃塔

精英家庭與普通家庭,在與孩子聊天這件事上有很大區別

海沃塔(Havruta),是猶太家庭培養了無數傑出人士的教養秘訣,也是紮克伯格創辦Facebook的源頭,除了紮克伯格,還有Google創始人佩奇&布林、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甲骨文創始人埃裏森、愛因斯坦、佛洛依德、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喬治·索羅斯,都是“海沃塔”教養出來的孩子。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單詞fellowship,即夥伴關係。表示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研究、學習某個問題。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把父母與孩子的簡單聊天變成提問討論,讓聊天富有含金量。

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為猶太精英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聊天模式,他們的聊天不是閑話家常,而是有意識的,每天固定時間的頭腦風暴。

你會發現:

精英家庭,秉行的是海沃塔式“有意識聊天”,而普通家庭父母雖然也和孩子聊,但聊的質量卻不高。

聊天質量不高有兩個很常見的表現:

1、敷衍式聊天。看起來也在和孩子聊天,卻心不在焉。我曾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追著父母問東問西,但他的父母一個在玩手機,一個好似在想自己的事情,便用簡短的語氣詞搪塞孩子。這樣的聊天,不要說深入了,連交流都談不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海沃塔”呢?

首先, 確立一個“海沃塔”時間在猶太家庭裏,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時間,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時間。家長不會叫小朋友“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是邊吃邊討論各種問題。

我們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來建立“海沃塔”時間。一般來說,有兩個時間段比較合適,一是孩子放學後。家長接到孩子走路或者開車回家途中,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二是晚餐時刻,放鬆的氛圍有利於自由討論。

建立固定的時間,最大好處是,當你在心理上將這段時間劃歸為和孩子認真交流的時間後,便會有意識地放下手機,停止處理個人事務,屏蔽外在影響。無形中,因為你的集中精神,交流質量會提高,為創設一段有營養的聊天時間打下了基礎。

然後,在聊天中做到這三點:

2006年,布蘭迪斯大學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名為《海沃塔學習理論》(《A Theory of Havruta Learning》)。提出“海沃塔”不是隨便瞎聊,更不是家長裏短,

三個核心練習: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1、傾聽和表達(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聊開

這是“海沃塔”的基礎,就像汽車的引擎一樣重要。

比如,放學後,千尋跟我說:“今天我到遊戲區玩橡皮泥時,老師說不可以,因為不是在規定時間裏。”一般父母會說:“不允許的時間,的確不能隨便進去玩啊,既然老師說了,那我們下次注意吧!”這樣的回答,我把它稱為“結論式回答”,一旦下了結論,就堵住了孩子表達的可能性。如果換成提問式:

“那你當時是怎麼做的呢?是聽老師的話,從遊戲區裏乖乖出來?還是會反抗一下下?”

2、探索和聚焦(wondering and focusing)——聊透

在集中注意力、圍繞主題的同時,探索最大的相關可能性。

真正的“海沃塔”是深思的,有營養、有邏輯的。這部分就像汽車的輪子,會決定聊天的方向。

打開話匣後,千尋說:

“你挺厲害嘛,還知道為自己違反規則的行為找理由。這個理由,的確可以稍稍降低老師的不滿。”

這是探索,用“肯定性語言”贏得更多可能性。

話題慢慢朝更深的地方發展……(期間,她多次插話,說其他她想表達的話題,被我重新用與原話題相關的問題帶回來)

3、支撐和挑戰(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聊high

這是個進一步塑造、驗證想法的過程。一方麵,給想法找證據,支撐它;另一方麵,要挑戰、反駁既有想法,通過提問題看看我們忽略了什麼。

“那麼,為什麼你覺得說了這個理由,老師就可能允許你繼續玩呢?”

這是支撐,不論孩子持有什麼觀點,多問幾個“為什麼”,請他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

“因為,我說去幫小朋友守護玩具,是做好事,是乖孩子。”

“為什麼你會覺得,隻要裝點成好孩子,就可以不受規則約束呢?”

“而且,至始至終,你都沒有考慮到老師的立場哦。如果老師默許了你的行為,那如果其他小朋友也有樣學樣,整個課堂秩序不是一團糟了?”

這是挑戰,是不斷反駁孩子的既有想法,通過提問題看看忽略了什麼。

在猶太人看來,“海沃塔”中的挑戰、反駁是一種幫助,而不是吵架。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熱情度,即他在積極響應思考問題。

造就優秀的個人和民族

批判式思維基金會(The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是全球最大的批判式思維推廣組織,已經成立了36年。

為了更直觀地介紹批判性思維,這個非營利的基金會,設計了三個人物,我們姑且稱之為:小A、小B、小C。

小A,對批判性思維是回避的,懶於思考:

小時候,在家聽父母的,在校聽老師的,啥事都不敢也不用自己做決定;

不愛問問題;朋友幹啥,就跟著幹啥;對電視、權威深信不疑;

相信不管什麼複雜問題,都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希望上司布置工作的時候,能把具體怎麼做也一塊交代了;

尋找簡易辦法或者找別人要答案,而非通過個人努力解決問題;

逃避那些有可能動搖自己信念的問題。

小B,對批判性思維是敵視的,他想得很多,但比較自私:

他對世界的評判完全取決於他的個人立場、想法及利益;

為了實現個人目標,不管是金錢、愛情還是成功,他不惜傷及他人;

會算計、操縱別人,包括父母、朋友、同事,達成自己的意誌;

對他來說,兜售想法就像賣汽車,怎麼管用就怎麼說;

任何事,要是不能即時生效,就沒有動力去做;

相信他願意相信的事,直接無視相反的證據;

拒絕改變,以示自己很強大。

1、清晰

BE CLEAR

允許孩子自由提問,讓孩子知道有困惑、問問題是正常的。與此同時,通過追問,要求孩子解釋和舉例,迫使孩子的思維更深入、更清晰。

舉個例子:

當孩子說:“你從來不聽我說!”你可以問:“是從來嗎?還是有時候?”

當孩子說:“這題所有人都不會!”你可以問:“所有人?哪些人呢?”

當孩子說:“你一點不理解我。”你可以問:“你想讓我理解什麼呢?”

2、精確

BE ACCURATE

通過討論,幫孩子精確地描述事實、表達感受,這點也可以通過問問題實現。

比如,

孩子說:“某某對我不好。”

你可以說:“你覺得他哪對你不好?他應該怎麼對你才算好?”

再比如,

孩子說:“這衣服可真好看。”

你就可以問:“你覺得它好看在哪裏?”

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思路會越來越清晰,表達會越來越精準,他們會選擇更準確的詞匯、乃至證據,來佐證自己的想法。

3、關聯

BE RELEVANT

通過討論和眼下的事情相關的話題,鼓勵孩子聯想,幫他們習慣一方麵留在眼下問題的軌道上,一方麵不斷連接相關信息。

父母可以啟發孩子多觀察周圍的事物,聯想已有的知識,進行比較,找出異同,培養好奇心及敏銳的觀察力。

4、邏輯

BE LOGICAL

注意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幫助他們發現事情是怎樣組合到一起的,對於孩子的結論,可以經常反問:

“為什麼你這麼覺得?”

“你覺得你的猜測正確嗎?”

“你怎麼知道幹壞事的是狐狸?”

聽故事、講故事的時候,進行到一半可以先停下來,跟孩子一起猜猜結局、說說理由,然後再繼續,最後看看是不是,然後就結果及猜測進行回顧、討論。

5、公平

BE FAIR

要求孩子公平,在他思考的過程中,敦促他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確保他考慮到了其他人。

每次聽故事、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從次要角色的角度再把故事複述一遍,比如,兔子看到狐狸很害怕,但從狐狸的角度呢,看到兔子是不是高興極了。

愛因斯坦曾說過:“愚蠢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指望著不同的結果。”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絕不會這樣,他們會隨時隨地思考學習,不斷嚐試改進。

所以,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最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養成思考的習慣。

孩子最樂意與父母交流的時間就集中在3-8歲,8歲以後,老師和同伴將代替父母,成為他新的學習和參考對象。

最後更新:2017-10-10 21:43:37

  上一篇:go 風華絕代的白衣裝扮,迪麗熱巴第5,第一美的讓人窒息
  下一篇:go 迪麗熱巴再曝美照,這樣的劉海成了她的福利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