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國有大行加碼實體經濟融資 房地產業務降溫
“房子是用來住的!”這句話在近日舉行的國有銀行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被多次提及。
今年上半年,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成效初顯,國有大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放緩,且貸款集中在剛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項目上。
而隨著銀行對房地產信貸進行適當控製、加快“去杠杆”、壓縮同業套利等,使得銀行業務結構得以調整,加之宏觀經濟企穩向好、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旺盛,銀行的信貸結構更加優化,資金明顯流入實體經濟。
帶頭“脫虛向實”
8月底,國有銀行陸續發布2017年半年報顯示,淨利潤增速均有較大幅度提高。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1529.95億元、1085.93億元、1037億元、1383.39億元、389.75億元,同比增長1.8%、3.3%、11.45%、3.69%、3.49%;2016年同期,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速分別增長0.8%、0.8%、2.52%、1.15%、0.9%。
此外,回歸實體經濟依然是國有銀行的主旋律。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緊緊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工行了解到,2017年上半年,工行完善信貸存量和增量並軌管理,上半年境內新增貸款6248億元;存量到期收回移位再貸1.04萬億元;實際新投放信貸總量1.66萬億元;非信貸融資與地方債投資合計新增近4500億元。
同時,工行表示,該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等市場關注的重點領域風險可控,對開發貸款實行“名單製”管理,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1個百分點;本著商業可持續、風險可控原則,對技術設備先進、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的鋼鐵煤炭企業,繼續給予融資支持,同時有序壓降退出落後產能企業、僵屍企業和行業劣勢企業融資,鋼鐵等5個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下降0.21個百分點。
上半年,國有銀行普遍以國家戰略為契機,持續加大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持力度。以中行為例,上半年,該行瞄準國家戰略,6月末中行針對戰略新興產業貸款餘額新增413億元,增幅9.29%;綠色信貸餘額新增319億元,增幅4.88%;小微企業貸款新增909億元,增幅7.07%;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珠三角等重點地區貸款餘額占比60.43%,比年初提高0.29個百分點。
在普惠金融方麵,國有銀行亦表現得積極。據了解,截至6月末,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具體方案已全部出台,總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均已正式掛牌。
以農行為例,上半年農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並全麵打造“三農金融事業部+普惠金融事業部”雙輪驅動的普惠金融服務體係;全麵提升“大三農、新三農、特色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加碼剛需、改善型住房
與實體經濟融資回升相對應的,是房地產相關業務的降溫。作為傳統的按揭貸款大行,建行表示該行個人住房貸款39261.9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405.43億元,增幅為9.50%,增速較上年同期放緩。
記者注意到,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成效初顯,在業績報中,各家銀行紛紛力挺,表示今年上半年產生的個人住房貸款主要是滿足了居民居住型和改善型項目住房需求。
如農行在其業績報中表示,今年上半年,該行個人住房貸款28558.66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958.96億元,增長11.6%,主要是由於該行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購房需求,積極拓展優質個人按揭客戶和“農民安家貸”業務。而在2016年同期,農行個人住房貸款22380.5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110.34億元,增長16.1%。
工行和中行領導層還先後在業績發布會上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工行行長穀澍表示:“上半年境內分行的個人住房貸款比年初增加了3700多億元,這些新增貸款主要是支持了居民居住型和改善型項目住房需求,首套房的占比超過九成。在新增的個人住房貸款裏麵,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比例大概在1:1左右,熱點城市的比重在逐漸的下降,我們在16個熱點城市中的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在全行整個個人住房貸款裏麵的占比,比去年年底減少了13個百分點。”
中行副行長劉強表示,在個人按揭貸款方麵,該行在今年上半年重點做了三項工作:其一是把握投放節奏;其二是調整業務結構;其三是抓好發展的質量。“中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的增幅是9.28%,同比下降7.7個百分點。在調整業務結構方麵,一方麵在我們上半年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中,首套房的貸款占了90%,這也體現了‘房子是用來住的’。同時,我們還進一步調整了業務結構,在新發放貸款中體現了一線城市控,二線城市穩,三四線城市適度支持的趨勢,比如說我們在重點一二線16個城市的個人住房貸款的增幅是低於9.28%全行的個人住房貸款的增幅。”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記者,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是銀行的一個比較主要的業務,即使增速放緩,也不會降低速度太快。且董希淼建議,銀行要采用差異化信貸政策,以免“誤傷”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亦向記者強調,房地產業務並不是和實體經濟完全對立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同樣可以帶動房地產上下遊行業的發展。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記者:“由於內外環境形勢,去年銀行在地產領域資金投入相對比較大,但今年以來,一方麵宏觀經濟企穩向好,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旺盛,對銀行的資金產生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麵,銀行按照宏觀調控要求,對房地產信貸進行一定控製,在此情況下產生了供需變化,使得銀行的信貸結構更加優化。”
同時,溫彬補充道,今年監管層還加強了對金融的“去杠杆”、壓縮同業套利、防止資金空轉方麵的監管,其中資金空轉不僅指資金流向房地產,更主要是指在金融同業業務之間、表外業務之間,脫離實體經濟循環,拉長融資鏈條、增加了融資成本,在上述領域銀行按照監管要求,對業務結構進行積極的調整和變化,進一步加大了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錫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今年以來,國家及各地區加緊對於房地產的調控,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控製了“炒房”需求的資金,不過這部分資金是否流向了實體經濟,還需要更詳細的數據說明。
(原標題:國有大行加碼實體經濟融資 房地產業務降溫)
最後更新:2017-09-02 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