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77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年內85家上市公司更名 逾六成股價下跌

聽說過各種“門”,但最近最熱的非“金拱門”莫屬。自1990年以來,沿用了27年的“麥當勞(中國)”竟然更名為“金拱門”。實際上,就監管而言,對公司更名無特別限製,隻要經過公司董事會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變更登記即可。放到A股上市公司中,更名如同家常便飯。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0月26日,滬深兩市變更公司名稱的上市公司有195家,遠超2016年的139家。但除去ST股名稱變動後,實質上改變名稱的有85家。其中廣匯物流中油工程宏創控股藍焰控股貝瑞基因藏格控股等上市公司名稱在2017年內居然變更了兩次。

整體來看,上市公司更名原因多種多樣:有的由ST股變更為正常股票名稱,或由正常股票名變更為ST股;也有上市公司因重組完成,上市公司主體發生變化而直接更名的;還有部分上市公司實控人出現變更導致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發生改變而更名的;當然,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為蹭熱點而改變名稱的等等。

不可否認,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有一定影響,甚至有投資者不明就裏,喜歡跟風炒作“更名股”的。但事實證明,這其中風險不可小覷。以今年上市公司更名為例,我們統計發現,今年85家更名上市公司中,更名後上漲家數僅32家,超過50家是下跌的,下跌風險超六成。

統計顯示,今年更名公司中,跌幅超30%的居然還有7家,跌幅在20%~30%之間的也有7家。其中,歡瑞世紀因市場對其收購網絡大電影顧慮重重,加之該股業績前三季度報虧,該股一路走熊,今年更名後跌幅已達39.89%,成為今年慢牛行情中名副其實的熊股。

此外,更名後跌幅居前的還有中兵紅箭精準信息中廣核技等。值得一提的還有明星股巨人網絡,該股曾因史玉柱借殼,加之有手遊光環,曾是10倍大牛股,但更名後該股今年走勢落寞,更名後下跌6.84%,年內跌幅高達18.90%。

當然,更名上市公司中也不乏好股、牛股。比如艾派克260億元收購美國利盟公司後更名為納思達,搖身一變成為集成電路業務龍頭。盡管三季報預虧,但該股一路上揚,更名後漲幅達到了35.07%,遠遠領先同期滬指。此外,快遞龍頭韻達股份順豐控股在更名後麵貌煥然一新,其股價也收獲了不小漲幅。

(原標題:年內85家上市公司更名 逾六成股價下跌)

最後更新:2017-10-27 05:03:32

  上一篇:go 保監會連發16份監管函 嚴防險企成為股東“提款機”
  下一篇:go 夢網集團股份遭司法劃轉 *ST東數債務逾期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