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近20家公募實施股權激勵 永贏持股員工逆風撤離
股權激勵之風正在公募蔓延。
自2013年中歐基金開創股權激勵的先河以來,至今已有近20家公司通過多種形式實施股權激勵計劃。這些嚐試者中,次新基金公司成為重要一角。
效果確實有所顯現,諸如前海開源、永贏等在股權激勵的刺激下得以迅速發展,規模進入到行業中遊。但不可預期的情況也在發生,比如近期業內開始紛紛清理作為股權激勵平台的子公司。
進擊的股權激勵計劃,能否成為助推次新基金公司快速壯大的利器,或許還需要更多實踐的論證。
次新公募“標配”
最新披露的一起股權激勵計劃來自華泰保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7月,其在2017年12月27日披露,公司股東擬同比例增資,將公司的注冊資本由1.2億元增至1.8億元。隨著這份增資公告發布,華泰保興股權激勵格局也展現了出來。
半個月之前,老牌公募基金公司銀華才披露股東出資比例變更公告,宣布公司注冊資本從2億元增至2.222億元,新增3家有限合夥企業合計持股9.99%,以實現銀華員工持股計劃。根據該計劃,銀華基金從投研到市場,從基金經理到中後台員工共有149名員工參與。
事實上,自2014年4月首單公募基金股權激勵方案花落中歐基金之後,迄今已經有近20家基金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包括天弘、前海開源、匯添富、長信、九泰、永贏、創金合信、鵬揚等等。
其中,次新公司無疑占據多數,對於一些新基金公司而言,股權激勵計劃似乎已成為標配。
例如在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中,除前述華泰保興之外,去年6月獲批的博道基金股東名單中就有4個持股平台,而去年3月獲批的凱石基金股東名單中,亦有凱石基金的核心管理層個人持股。
華南一位資深公募人士在1月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對於新基金公司而言,股權激勵計劃是招攬人才的重要手段,尤其當前公募行業競爭環境已經如此激烈,新公司想要迅速組建團隊,必然要提供足夠有吸引力的籌碼。許多曾經知名的公募大佬之所以從原公司退出,選擇另起爐灶,也在於對更高激勵機製的追求。
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新基金公司背景幹淨,沒有太多利益的糾葛,在實施股權激勵方麵天然具有便利性,因此越來越多新公司在成立之初即確立股權激勵計劃。未來成立的新基金公司,應該也會傾向於這種選擇。
激勵的效果?
在股權激勵計劃接二連三湧現的背後,關於這種方式能否刺激次新基金迅速發展的議題也引發了業內的討論。
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認為,股權激勵是一項長期的布局,也分不同的方式。目前來看,事業部製似乎在公募適應得比較好,也是基金公司現在願意更多嚐試的,但這建立在公司高管願意放權的基礎上,一些背景複雜、股東權利較大的公司比較難推進;另外則是高管持股,這種方式在近幾年也有趨嚴的跡象,一些子公司、孫公司和持股公司紛紛被要求清理,長期看這樣的方式似乎得不到監管層的肯定。
上述副總表示,歸根結底,基金公司要發展還是自身要硬,投資實力、人才隊伍都需要,不然單單一個股權激勵很難起決定性作用。
從目前已經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次新基金公司發展情況來看,效果也有所不一。例如部分公司在實施股權激勵及事業部之後確實實現了規模的快速增長,如前海開源基金、永贏基金;但亦有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發展相對較為緩慢,如九泰基金、創金合信等。
但整體而言,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的次新基金公司發展情況確實普遍優於同期未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尤其觀察公司剛成立時業務鋪設情況來看,有激勵的公司往往能迅速展開業務。
近期永贏基金股權的變更顯示,股權激勵在實施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多種不可預期的變動。
1月3日晚,證監會網站發布了關於核準永贏基金的股權變更公告。公告顯示,永贏基金申請將23名員工持股的全部股權全部轉讓給永贏基金另一股東——利安資金管理公司,而這部分股份正是2014年永贏基金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時員工股東合計持有的18.51%的股份。
永贏基金自然人股東的撤退,是由於股東方不願意繼續實施股權激勵計劃,還是員工擔心公司增資後股權被稀釋,目前並無對外公告。
無論是永贏基金的股權變更,還是近期業內掀起的一波清理作為股權激勵平台的子公司的熱潮,都表明股權激勵計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複雜性。如何運用這一手段促進基金公司的發展,麵臨更多實際的探索。
(原標題:近20家公募實施股權激勵 永贏持股員工逆風撤離)
最後更新:2018-01-05 06: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