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加息陣營擴容 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迎來“慢緊縮周期”
美國國會參議院日前投票通過大規模減稅法案。值得關注的是,此舉對於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將逐步顯現。美國減稅政策正式實施後,伴隨通脹水平抬升,美聯儲或加快加息步伐。繼英國、韓國加息之後,其它央行也可能加入“緊縮”陣營。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表示,更多央行將進入一種“慢緊縮”狀態,各國貨幣政策仍會視本國經濟表現而定,不會貿然加息。對於亞洲新興市場而言,由於經濟基本麵穩健,資金大規模出逃或難以再現,亞洲股市依舊具有吸引力。
美聯儲加息料提速
美國國會參議院12月2日淩晨投票通過大規模減稅法案,標誌著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共和黨離完成美國三十年來最大規模減稅計劃更近一步。此次將是美國31年來最大規模的稅製改革,公司所得稅將從35%下調至20%,鼓勵美國企業把海外利潤帶回美國;在為中產階級減負方麵,個稅標準扣除額幾乎翻倍,個稅從七檔減至四檔,分別為12%、25%、35%和39.6%。根據法案,未來10年美國將減免稅收大約1.4萬億美元,對美國經濟將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值得關注的是,減稅實施後,伴隨通脹水平抬升,美聯儲或加快加息節奏。
數據顯示,美國在推行減稅政策後,受經濟加速增長支撐,通脹水平將趨於抬升。在私人消費和投資加速增長支持下,其CPI和PPI水平走強。比如,1986年,實施減稅政策後,美國CPI均值從1.5%顯著抬升至3.5%以上,PPI均值也從0%以下大幅上漲至4%左右;2003年,美國CPI和PPI也在減稅政策實施後大幅抬升。
而在通脹水平上升後,美聯儲加快加息節奏也成為定律。1986年,減稅政策實施後,由於美國通脹水平顯著抬升,美聯儲隨之開啟加息周期,並連續加息16次、總加息幅度達331.25基點;2003年,減稅政策實施後,隨著通脹水平持續上漲,美聯儲也由降息轉為加息,並最終加息17次、總加息幅度達425基點。
業內人士預計,本輪美國減稅政策落地後,美聯儲加速緊縮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的下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人選傑羅姆·鮑威爾日前表示,如果獲得參議院批準,他將領導美聯儲繼續加息和“縮表”。摩根大通分析師在最新報告中認為,如果美國稅改立法成功,將意味著美聯儲2018年加息次數會超過4次。
其他央行或跟進
在美聯儲加息、“縮表”預期進一步升溫的背景下,更多央行開始逐漸從“觀望”轉向跟進。英國央行在11月2日結束的議息會議後宣布,加息25個基點至0.5%,同時維持資產購買規模不變。
11月30日,韓國央行宣布加息25基點至1.5%,為六年多來首次加息,同時也是自2015年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之後,首個跟進的亞洲主要經濟體。分析人士指出,隨著韓國打響亞洲加息“首槍”,未來不排除更多亞洲央行跟進美聯儲的加息周期。
實際上,韓國央行行長李柱烈今年6月就已提出有必要調整貨幣政策方向。對於韓國而言,若美國12月再次上調利率,這會給韓國金融市場帶來影響。如果韓國利率低於美國,或恐發生資本外流現象,因此韓國這次加息可防止該現象發生。
隨著歐元區的經濟複蘇勢頭持續加強,歐洲央行也開始釋放退出寬鬆信號。在今年10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歐洲央行雖維持了超低的基礎利率,但從2018年1月起,將每個月購債規模由此前的600億歐元縮減至300億歐元,同時將購債期限延長9個月至2018年9月,已開始釋放退出信號。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也表示,2018年9月份之後將進入購債削減新階段。若如此,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退出將可能按照“削減-停止-縮表”的基本路徑,踏上與美聯儲類似的道路。
在更早前,加拿大央行在今年7月和9月出乎意料地兩次加息,將基準利率上調至1%。高盛在報告中預計,明年加息的央行可能不止美聯儲。美國已超過充分就業,英國已達到了充分就業的臨界點,而歐元區的閑置部分也縮小;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新西蘭聯儲明年都可能加息以控製通脹。
自從2015年12月美聯儲開始加息之後,關於哪些央行會跟進的討論一直持續。而對於全球央行特別是亞洲各大央行而言,加息與否其實麵臨艱難的選擇。從曆史數據來看,在過去1994年-1995年、1999年-2000年、2004年-2006年三次美聯儲加息周期中,亞洲都有央行跟進加息。
業內人士表示,具體而言,如果不跟進加息,隨著利差的進一步加大,亞洲國家勢必再度麵臨資本外流和貨幣劇烈波動的風險。利差的走寬將提高貸款償還的成本,給一國匯率構成壓力,目前馬來西亞、印尼、韓國和印度等均有很高的債務敞口。但若跟進加息,私營部門的大量債務也可能觸發一連串違約事件,這也是亞洲國家央行對加息保持謹慎心理的主要理由。
資金大規模外逃難現
對於發達經濟體央行逐步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升溫,市場在猜測哪些央行將加入“加息大軍”。然而金融市場似乎並未出現恐慌情緒,特別是對於曾經由於美元走強而出現資金大規模外逃的新興市場,資金反而仍然在不斷流入。
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今年新興市場的吸引力明顯上升。此外,與發達市場相比,新興市場無論是股票還是債券市場資金淨流入增速都更高。
數據顯示,2016年末與2016年初相比,該機構監測的發達經濟體債券基金淨值總額增加3.6%,股票基金則出現1.4%幅度的淨值總額下降;新興經濟體債券基金淨值總額增加7.8%,股票基金出現0.6%幅度的淨值總額下降。然而今年年初至今,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股票、債券資產表現均出現好轉,新興經濟體表現更為搶眼。截至11月底,與今年年初相比,發達經濟體債券基金淨值總額增加6.5%,股票基金淨值總額增加2.3%;新興經濟體債券基金淨值總額大幅增加17.3%,股票基金淨值總額增加5.9%,均遠好於去年表現。
EPFR指出,新興經濟體正重新構成全球經濟複蘇的核心引擎,新興市場股指2017年的漲幅遠領先發達市場,全球資本也開始重新青睞新興市場。瑞信集團也在最新發布的展望報告中表示,新興市場股票在2018年可能會帶來較低的兩位數回報,小盤股或領漲,經濟的加速增長料令股市漲勢在2018年延續。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Dhananjay Phadnis認為,值得留意的是亞洲股票的估值相對於發達市場而言仍然具有吸引力,2018年亞洲區內市場將回歸基本麵。
瑞銀資產管理表示,在缺乏通脹壓力的情況下,預期發達市場的央行將會以漸進和審慎的態度結束寬鬆貨幣政策。全球經濟的加速增長及低通脹環境將有利於股市。全球股市盈利前景依然樂觀,但相對於美國而言,新興市場均處於複蘇的早期階段。
瑞銀資產管理環球新興市場與亞太股票主管黃義旗表示,新興市場股票逐漸轉向內需,新興市場的上行周期在未來數年將會持續。根據預測顯示,新興市場的盈利將加速增長。新興市場趨勢正從能源和材料等高周期性行業,轉向互聯網、科技、服務和消費等長期增長行業。與此同時,隨著勞動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發達國家速度,很多新興市場的人口結構仍有優勢。生產力的提高也將推動收入的增長。這些變化將推動新興市場在未來數年不斷穩定且持續增長。
(原標題:加息陣營擴容 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迎來“慢緊縮周期”)
最後更新:2017-12-06 0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