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篇之克旗達裏湖魚話古今
美食篇:達裏湖魚話古今
達裏諾爾風光錦繡,達裏湖魚聲名遠揚。在湖區賓館的餐桌上,光是以達裏湖魚做出的名菜就多達幾十種。如華子魚的幹炸、鹽拘、蒜燒、香煎、香燒、清蒸、天婦羅配什錦蔬菜絲、醋醃檸檬、扒什錦香草......;鯽魚的風幹片、家燉、清蒸、醬汁、當歸沙參煲......;魚籽雞蛋、魚籽豆腐、肉末魚籽等等。
據傳飲醍醐、灌瓊漿,宮廷裏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康熙大帝,巡北方到草原,時值夏秋之交,藍天綠水,花草芬芳,他的禦廚們就地取材,采了地上的白蘑,捕來達裏湖華子魚,菜上桌時,異樣的香氣,讓康熙大飽口福,“朕不知天下還有如此美食!”此後便不想再吃別的魚了。飽食之後登高觀景,發現山中一處秀麗的湖水,左右答此水名曰多倫湖,水中無魚。皇帝有些不滿,如此好景、好水,豈能閑置,派人引駝隊從黃河運來鯉魚百條,投入湖中。此後鯉魚繁殖成群,世世不絕。多倫湖也就有了“鯉魚泡子”之名稱。
“聖人”尚且嗜達裏湖魚為珍品。難怪今天的人們賞達裏湖美景趨之若鶩,品達裏湖魚爭先恐後。人們饕餮之餘,停杯投箸,有所感歎:這樣的美味,這般的資源,何人最先開發利用?史海浩瀚,筆墨鮮有。猶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是曆史空間一個永遠的問號。
倒是《元史》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太祖十六年(公元1221年),長春真人邱處機一行十八人前往西域謁見成吉思汗,途經達裏諾爾。記述:“有人煙聚落,多以耕釣為業”,“時已清明,春色渺然,凝冰未泮” 。寥寥數語即告訴了我們當時的氣候情況,居民情況,更重要的是當時已有耕、釣兩業。這是有文字記載最早的達裏湖漁業。
元朝時(約公元1214年前後),蒙古弘吉剌部因功受封,從額爾古納遷徙至此。1270年建置應昌府,後升為“應昌路”。一座有宮殿建築的草原城郭——應昌城依山臨水、拔地而起,達裏諾爾及周邊地區隨之繁榮起來。1369年,惠宗妥歡帖睦爾退守應昌,次年病歿於此。此後的二百多年時間裏,這裏成為北元與明朝對峙的前線,戰事連年,城郭凋敝,人徙它方。終元一代無漁業記載。
清代,達裏諾爾地區先為察哈爾蒙古遊牧地,後為元太祖十六世孫北元達延汗巴圖蒙克第六子鄂齊博羅特領地。領地主人的更換,並不影響這 裏生產方式的延續,依然是“遊牧地”。達裏湖周邊水豐草美,沙地、草原,冬暖夏涼,自古以來就是遊牧的天堂。蒙古人又少有食魚習慣(至今放生之習仍在湖區牧民中傳承),因此才有了康熙54年(公元1715年)春3月遭大雪,康熙命理藩院派司官攜帶魚網前往達裏諾爾,教當地蒙古人捕魚為食以度饑荒。實為不得已而為,雍正3年(公元1725年)至乾隆17年(公元1752年)的27年裏又先後三次下詔禁漁。
達裏諾爾湖區有魚類21種,主要有瓦氏雅羅魚、鯽魚、麥穗魚、泥鰍、花鰍、條鰍等14種魚類和人工放養的鰱、鱅、草魚、鯉魚,分屬於鯉科、鰍科、刺魚科3科12屬。瓦氏雅羅魚、鯽魚為湖區主要經濟魚類,也是達裏湖中的優勢種群。
達裏諾爾湖是第四紀形成的熔岩堰塞湖。科學家們對現湖盆周圍地質考察表明,遠古的達裏諾爾是一個浩瀚的淡水湖,有可能與遼河、灤河水係相連通。現在的達裏諾爾水係及鄰近的水域和遼河上遊魚類區係的一致性,說明這些水係的魚類區係具有同一來源。例如,從位於達裏諾爾西160公裏的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幹湖,所采集的7種魚類,六種都見於達裏諾爾水係。從錫林河采集到的8種魚類,亦均見於達裏諾爾水係。從西拉沐淪河中采集到的9種魚類,有8種也均見於達裏諾爾水係。達裏諾爾水係與周圍水係魚類區係基本一致。
可以推想,古代達裏諾爾的魚類區係應比現在豐富。由於火山活動,風侵沙移、幹旱蒸發等作用,達裏諾爾與遼河、灤河天然分隔,逐漸形成了現在許多湖泊孤立存在的割離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達裏諾爾的水質逐漸濃縮鹽堿化,對生存其中的魚類起了自然選擇的作用,僅適應性強的種類保存下來,形成了現在比較單調的魚類區係。按原有的關於鹽堿湖魚類生存理論,PH值達到9.6,就是湖中主要經濟魚類鯽魚、瓦氏雅羅魚的生存上限。現在湖水PH值已達9.69,魚類依然生機勃勃,洄遊時春潮滾滾,冬網頻出高產,且魚品上乘。因此,達裏湖魚被稱為“生命的奇跡”。
達裏湖地域偏遠,魚種獨特,品質優良,資源稀有。一係列的國家認證及對企業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國家、自治區、市各級榮譽的獲得,體現了達裏湖魚的真正價值,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達裏湖。達裏湖已走出草原,踏上名品之路,也更需要珍愛,更需要保護。倍加珍愛和保護才能讓她秀麗的風光、獨特的資源惠及更多的熱愛生活、健康向上的人們。
最後更新:2017-08-24 23: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