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戳破限售股解禁“砸盤幻覺”
近期,有部分研報和媒體報道將市場短期走勢歸咎於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解禁潮”,製造“砸盤幻覺”,向市場輸出恐慌情緒。對此,專業機構人士表示,要理性認識這些問題,必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通過對實證數據和相關規則分析可以發現,從證監會5月27日發布減持新規以來,“解禁”對二級市場走勢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限售股解禁流通並不等於實際減持
專業人士指出,股份解除限售,主要是股份登記性質變更。解禁後,股東可選擇減持賣出,也可選擇繼續持有。從滬市情況看,在減持新規實施以來,滬市共解禁358億股,解禁金額約為3286億元;實際減持情況為,剔除5月27日前已解禁股份的減持數量,相關股東在解禁後15天內、30天內、90天內即減持特定股份的,減持股份數分別約12.35億股、21.24億股、34.61億股,分別占解禁股份數的3.4%、5.9%、9.6%。可以說,隻有少數股東在解禁後短期內進行少量減持。
同時,市場有聲音質疑,前期市場較關注的定增股份紛紛解禁,其中不少財務投資者將選擇“清倉式”減持,公司股價將短期承壓。專業人士表示,減持新規為定增股份減持設定閘門,鎖定期進一步延長,設定避免過度衝擊二級市場的“緩衝帶”製度。
減持新規規定,持有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股東在解禁後12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的比例不得超過其持有的該次非公開發行的股份總數的50%。有媒體統計,自5月27日至年末,滬深總計有約8300億元的定增股份迎來解禁。但是,僅根據上述規定,就將會有約4150億元定增股份要繼續鎖定。
近期二級市場減持處於低位
專業人士表示,根據減持新規,持有限售股的股東減持解禁後的股份,在減持行為、數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麵,均受到嚴格的規則限製。解禁股份的減持周期大大拉長,實際上起到給減持“刹車減速”的作用。
從統計數據看,通過二級市場實際減持金額處於低位水平。以滬市為例,減持新規實施5個多月以來,滬市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減持金額僅為77.5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0%,日均僅0.73億元;持股1%-5%的特定股東減持金額為360.64億元,日均僅3.4億元。無論是從持有特定股份較多的大股東減持情況看,還是從5%以下持有特定股份的中小股東減持情況看,減持規模都處於低位水平。
這位專業人士還強調,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所持特定股份解禁後並非能夠隨意減持減持,還必須遵守“減持預披露”製度,即在實際減持前15天,必須向市場披露減持計劃,包括減持數量、方式、比例等。建議投資者更應關注重要股東預披露的減持計劃,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滬市共有137家公司披露了193份減持計劃公告,共計劃減持31.12億股,按前一日相關股票收盤價計算,市值約470.63億元,僅占滬市流通總市值的0.17%。
總體來看,解禁規模不等於可減持規模,可減持規模也不等於實際減持規模,事實上實際減持數量也遠小於解禁數量。媒體近期報道的8300多億元解禁股市值規模隻是依據規則和承諾的簡單推測。在減持新規框架下,實際減持的節奏會保持平穩有序,對二級市場影響有限。
(原標題:數據戳破限售股解禁“砸盤幻覺”)
最後更新:2017-11-29 02: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