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圖首次解讀商業化思路
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東旻表示,數據是地圖業務關鍵,接入服務越多,商業化越成功,商業化不會影響地圖搜索結果的自然排序。
財新記者 葉展旗
“為什麼非要向地圖付錢,隻有一個原因就是數據。”8月17日,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東旻接受財新等媒體專訪時,詳細解讀了百度地圖在商業模式上的思考,“未來誰能把地圖接入到更多的服務中,提供給更多的開發者,賺錢的可能性就越高。”
李東旻向財新記者表示,百度地圖在百度公司裏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做人工智能的戰略級產品,像水電煤一樣支撐智能家居、自動駕駛、金融等業務。
現階段,百度地圖的商業化嚐試主要在品牌合作、整合營銷上。李東旻向財新記者表示,所有商業化都不會影響到地圖搜索的自然排序。在搜索結果當中,如果是廣告,會有特別明顯的標注。
至於搜索結果的排序原則,李東旻表示,第一是依據名稱的匹配度,第二是人流量等熱度,第三是距離。其中,距離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百度地圖的數據在靜態層麵,是測繪的圖像。在動態層麵,又包括路況、路線規劃、道路施工情況等等。
在企業級業務上,李東旻表示,地圖數據也可以用來支撐信用評估。“在實驗中發現,如果一個人下午五點後經常去網吧,償還能力可能是有問題的。”在房地產行業,百度地圖也可以提供付費的解決方案來幫助選址開發。
在李東旻看來,全球範圍內地圖產品目前有四種商業模式。地圖商將數據賣給汽車廠,消費者通過購買汽車為其買單;穀歌將地圖作為搜索服務的一部分,以滿足對地理位置的信息需求,從而拉動搜索引擎的用戶規模;蘋果自建地圖服務,搭載在蘋果的硬件設備上;出行巨頭Uber也在自建地圖,因為路徑的優化將立即反映到網約車的交易流水上。
地圖服務需要大量財力、人力支持,李東旻認為這是一個巨頭的遊戲,百度地圖會依據“721”原則在三個層麵投入。
70%投入到地圖的基礎服務中,保證路線規劃的質量,“這是行業的入場券。”
20%投入到差異化服務中,在個人用戶端,推進語音、街景等交互方式,接入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出行服務;在企業用戶端,為物流等行業,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10%投入到生態的建設中,與百度Apollo汽車開放平台合作,百度地圖可以獲取每一輛車連網產生的實時數據,從而優化服務;與百度搜索合作,可以豐富地圖中維修站、醫院等的營業情況。
近兩年來,地圖服務紛紛與地方政府對接,推進智慧交通的落地。7月,阿裏旗下的高德地圖宣布已經與國內超過100個城市達成智慧交通合作。百度地圖也落地江蘇、成都、河南等。
“用定製化的產品換數據,”李東旻表示,與政府合作就是希望借此打通交通領域的數據鴻溝,現階段並不向政府收費。如果政府對數據安全有顧慮,可以直接將服務部署到對方的服務器中。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QuestMobile的報告,二季度,百度地圖月活躍用戶達到3.18億,同比增長17.9%,排名地圖類第一;高德地圖月活躍用戶為2.88億,同比增長52.5%,排名第二;第三名為穀歌地圖,月活躍用戶僅1130萬。兩強爭霸的格局愈加凸顯。
李東旻表示,國內的地圖行業還沒有到洗牌的階段。電動車的興起會給出行方式帶來變化,而用戶出行的滿足度也隻剛剛及格,還有很多需求未能滿足。此外,地圖的日活躍用戶與月活躍用戶的比例還偏低,一般應用在1:3左右,地圖目前在1:6至1:7,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至於是否還會有新玩家入場,李東旻稱,騰訊作為BAT之一,在地圖上仍有機會。
【轉載指引】
最後更新:2017-08-20 01: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