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02 返回首頁    go 比特幣


比特幣會在中國消失嗎?未來的貨幣到底會是什麼樣子?

作者:肖磊看市

從比特幣受到如此之高的關注可以看出,未來貨幣一定是自下而上的一種改變,而非自上而下的一種設計。美元、歐元、人民幣,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稱紙黃金),都不太可能成為未來貨幣形態。

從曆史上來看,黃金白銀作為持久的貨幣形態,實際上是人們在對社會“組織形式”沒有終極安全感的情況下,自下而上的一種天然貨幣意識。幾千年來,任何執政者都沒有成功的自主設計出一種能夠持續使用上百年的貨幣。這也就是為什麼截至上個世紀70年代,人類貨幣體係依然需要用“金本位”來維持的根本原因(美元也不例外)。

從1971年金本位崩潰至今,還不到50年,貨幣市場的混亂已經顯而易見,黃金價格從35美元/盎司漲到了最高的1900美元/盎司(當前價格為1300美元左右),比特幣這樣的貨幣形態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全球各個角落。美元作為人類自主設計出來的最強大的貨幣符號,實際上如果從黃金和比特幣的角度講,也已處在嚴重違約和購買力嚴重貶值的狀態。

如果從大趨勢上看,在貨幣競爭再次激烈的未來世界,已經備受詬病的主權信用貨幣也肯定隻是一個過客。

貨幣到底是什麼?

中國流行一句話,叫“黃金有價玉無價”。對這句話的解讀有很多種,有人認為這是對玉的讚美,也有人指出,這說明黃金和玉是兩個標準化完全不同的物品,黃金論重量定價,沒有唯一性,玉則獨一無二,憑借買家的喜好產生價格。

實際上黃金和玉在古代都可以當做貨幣。《管子》中,管仲曰:“先王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可以說在古代,一切珍貴的商品和資源,都可以跟玉這樣“非標化”的物品交換,包括城池。秦昭王願以十五城換和氏璧(價值連城的由來),說明玉是具備“接受度”、“稀有性”、“可儲存”等價值貨幣特點的。

幾千年之後,人類出現了新的貨幣形態,包括主權信用貨幣(紙幣)、比特幣(電子貨幣)。現代社會,在很多規則和製度的約束下,紙幣被賦予了跟黃金一樣的信用,作為貨幣得到了廣泛使用。而比特幣雖然具備“接受度”、“稀有性”、“可儲存”等特點,但信用及價值是憑借買家的喜好來產生,跟“玉”一樣,縱然昂貴,暫時卻很難成為大眾所使用的貨幣。

貨幣到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點,實際上隨著人類的進步,也在發生著眾多變化。在慢長的貨幣進化史當中,玉、鑽石等實際上比黃金更稀有,更珍貴,但為什麼沒有打敗黃金,成為大眾流通的貨幣呢?馬克思在思考了多年之後,得出一個結論: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貨幣形態發生改變的根源是什麼?

金銀能夠在幾千年的時間裏充當貨幣,實際上是在這幾千年裏,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老百姓,都把金銀當成了一種難以顛覆的“規則”,就像現代人相信“法治”一樣。曆史以來,無論執政者如何更換,最多是給金銀上麵烙上不同的標誌罷了,並沒有改變金銀作為貨幣這種形態。

在權大於法的年代,金銀不僅代表著一種規則(類似於比特幣領域的區塊鏈原始協議),還代表著一種對權力的製衡。金銀之所以能夠一直充當貨幣,正是因為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的管理製度並未發生重大改變,人們對黃金的需求,是本能和潛意識的。

但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發展走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和台階,西方諸多國家民眾不再為吃飽肚子而奮鬥,推動了各類製度和組織形態的成長和完善。這些製度包括現代法治社會、現代公司管理製度、各國不同形式的法治製度等,這進一步降低了“人”的統治力,人們開始保護和仰仗現代社會製度。

也可以這麼說,正是人類社會製度的普遍性變革給世界帶來了顛覆性變化。對於貨幣來說,現代社會的不同在於,執政者可以改變貨幣形式,但很難改變法律之下的規則,因此金銀作為貨幣的曆史也將隨之發生變化,人們開始轉而信仰“規則”,而非金銀。隻要“規則”有說服力和保障性(比如美國的聯邦儲備法、中國人民銀行法等),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貨幣,哪怕是一張紙。

主權信用貨幣實際上是“規則”背書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一張紙能夠成為貨幣,主要原因在於有政府信用背書。但他們忘了,曆史以來,全球各地都有強大的帝國政權作為支撐,但這些帝國的信用為何沒有讓一張紙一塊布成為貨幣?羅馬帝國等發展到後期的時候,統治者寧願選擇在金幣中參假(加入銅等),以獲得更多含金量很低的金幣,也不敢廢除“金”這一貨幣形態。

可以看出,“政府”背書也很難成為紙幣存在或持續下去的一個支撐點。在社會組織形式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之前,就連皇帝、國王,也不可能超越整個社會對金銀貨幣的依賴。相反,在製度出現根本性改變之後,就算有機會回到金銀本位時代,也是比較難的。實際上在黃金退出貨幣領域的幾十年裏,黃金有很多機會重回貨幣寶座,但始終沒有實現。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韓國等國家,實際上也是重振了黃金的貨幣屬性,用來償還外債;在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後期,該國民眾已經不得不開始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但等等這些情況,都是階段性的,都沒有讓黃金重返貨幣曆史舞台。因為諸多“規則”是不可逆的,在塑造紙幣信用方麵,與其說是政府發揮的作用,還不如說是“規則”發揮的作用。

貨幣的本質,變成了一種管理方法,而不再是簡單的交易媒介。是各國的貨幣法案(規則)取代了金銀的貨幣地位,而不是你看到的那張紙幣,因此,人們不再關心貨幣是什麼,而在乎的是,貨幣如何產生、如何管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相信比特幣,也並不是相信這種貨幣形態,而是相信其背後的規則和運行邏輯。

比特幣這種形態會成為未來貨幣嗎?我認為會,但也不是最終的貨幣形態。為什麼說比特幣會成為未來貨幣的形態,主要的原因就是,比特幣之下的區塊鏈技術,其從規則的進化程度來講,要比現代貨幣體係的規則更令人信服。區塊鏈協議,是可以取代現代銀行法的,也可以取代中央銀行法,這就是區塊鏈技術受到各國重視的最根本原因。民眾對“規則”的信任在升級,這是一個趨勢。

未來貨幣從哪裏誕生?

人生來就有信用,人生來就應該擁有貨幣。

簡單的來說,人隻要生活,就在產生信用。在有意無意的各類社會、經濟活動當中釋放著信用。如果從區塊鏈的角度講,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肉區塊”。“肉區塊”怎麼能產生區塊獎勵(比特幣就是通過新增區塊獎勵來誕生的),當然是通過工作和生活(可以理解為挖礦),比如寫一個評價,一次投票、一次聚會,甚至是看一場電影。這些活動本身就是在釋放信用和消耗能量,也可以認為是在”肉區塊“上麵做關係紀錄(交易紀錄)。

就像國內阿裏巴巴、京東商城、騰訊等正在通過用戶信用、交易、行蹤等記錄來“放貸”一樣,“肉區塊”實際上已經代表了自我產生貨幣的能力。我把這種發展趨勢稱為,信用“天生”的邏輯,是每個人獲得貨幣的一種天然權力。這種權利在時下這個曆史時刻開始被激發出來,但它跟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獲取和經營方式有相似之處。每個人作為一個“肉區塊”,不僅紀錄了與自己相關的所有社會活動,還可以通過數據的觸發,紀錄所有一個區域內的紀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

從貨幣產生的原始邏輯來講,“肉區塊”獲取獎勵(貨幣)的方式更加公平和分散,如果搬到線上,就是分布式記賬的區塊鏈最高級形態,跟人的行為的結合。“肉區塊”憑借紀錄水平,可以在任何國家賦予抵押、融資、投資、消費等權利,人的富有程度也按此“肉區塊”的信息量來衡量。

“肉區塊”就是個人的財富數字,綁定在每個人身上,且時刻變動著。由於這些數據由企業作為購買商品或提供融資的保證,由政府作為提供服務的依據,因此整個社會產生了新的,以個人信用為前提的貨幣形態。這種形態以精準的信用創造軌跡做備案,大大的提高了貨幣分配的公平性和持續性,有助於破解公平和效率不能兼得的社會難題,進一步促進了全球性的互動,其對人類的貢獻度也將更大。

如果說主權信用貨幣時代用通脹這種東西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和消費欲望,那麼個人信用貨幣時代將會激發人們提高生存質量和挑戰極限的欲望,最富有的人可能將不再是企業家,而是吉尼斯紀錄保持者或奧運會冠軍(他們擁有最強大的算力)。因為到了那個時代,普通消費品已經非常充足,獲取這些東西消耗的工作量很低,人們甚至會認為,人生來就應該吃飽、喝足並且擁有汽車和健康等等。現代意義上的貨幣就會失去了原有的用途。

在個人信用貨幣時代,人類會變得更加富足、自由、多彩。但這種個人信用貨幣的釋放,需要打破國界,需要全球各類組織之間的互相認可,需要去國家化,需更強大的數據管理能力。所以新的貨幣形態縱然近在眼前,但又遙不可及。

文/肖磊

更多獨家分析,歡迎訂閱肖磊看市

最後更新:2017-10-08 04:35:36

  上一篇:go 房價降,比特幣被禁 資金會否湧入股市呢?
  下一篇:go 比特幣場外交易空前火爆,交易所禁令之後監管會再下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