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97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華為員工加盟IBM後的詫異

從華為到IBM,和從IBM到華為的人,都有,隻是雖然業內流行從谘詢方跳槽到客戶方。然而,從我周邊的統計數字來看,兩家公司合作十多年以來,還是從華為到IBM的人更多,而從IBM到華為的隻有兩三個。

以我自己在兩家公司工作過的經曆和經驗,我個人認為,從IBM去華為肯定是需要些時間來磨合適應的;相反,如果從華為來IBM,應該說適應起來會相對容易些。至於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華為的文化比較強勢,紀律嚴,在華為工作過,再去什麼公司都該可以適應。

不過,凡事總會有些例外。我去年偶然認識一位從華為辭職加入IBM的女士,她卻是加入IBM後十分不適應,用她的話說是來IBM後痛苦到了極點。她找我聊天,說起不適應IBM的話題,我還真有些意外。跟她深聊之後,想想自己也曾經有過這種不適應,隻是沒有她感覺那麼強烈罷了,或者說我隻花了很少的時間就想通了。

我這位朋友最想不通是:在華為當客戶時,我們見到的IBM人個個像專家,專業得讓人敬重仰視。當我們帶著這般無比崇敬的心態來到IBM一看,原來IBM人還是稀鬆平常的居多。我這位朋友甚至覺得好多IBM人遠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能幹,在思想和實際操作方麵甚至還不如自己。

這點我也有同感,畢竟我來IBM後和之前在華為時的角色很不同,而她繼續做類似的工作,更能感覺到這種落差吧。可以說,我們在華為接觸到的IBM人大都是IBM的精英。因為華為的挑剔,在IBM沒有些本事的顧問不太敢去做華為的項目。即使有膽量去的,如果沒料也會被華為“退貨”,能在華為長期做項目的IBM人應該說大都是挺能幹的。可也有一部分IBM人是很稀鬆平常的,遠沒有我們在華為見到的顧問優秀,甚至如果我們能夠自戀一些的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比很多IBM的同事強。

我們也會探討,為什麼處處向IBM學習的華為,其作為個體的員工卻總感覺比IBM人有優勢呢?我個人覺得這跟兩家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不無關係:華為是精英文化,通過不低於業內最高收入的薪酬政策吸引人才;IBM則用僅略高於業內平均工資的薪酬來招納比較平凡的人才,但更加強調團隊文化。對於個體的員工而言,在IBM這個大平台做事,他們接受職業教育,在很強大的體係和培訓之下,因為分工很細,員工隻需要熟悉和操作屬於自己的工作。

從分工協作上看,IBM內部的管理體係相對剛性一些,作為員工,對自己崗位了解熟悉的第一要務就是清楚自己工作的邊界,用句俗話就是知道自己的“格子”在哪兒。在自己的“格子”中,員工可以有相對比較大的自由度去施展和發揮。

而在華為,尤其是在前幾年快速發展的時期,非常強調員工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想多幹或有能力幹好的,可以幾乎沒有邊界地去幹。華為人最怕的是讓自己閑著。記得我在華為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想清楚,就邊幹邊想,吃壞了再治。

今天回想起當年,很多時候明明知道是在做拿個煤球到河裏去洗的無用功,也不能停在河邊想清楚自己該幹點啥,必須去認真地洗才舒服。因為在華為,強調的是在行為上和勞動態度上的積極。年輕的經理們考核下屬,有不少人隻看下屬的加班和忙碌程度。而IBM的考核比較看中結果,更由於實行遠程管理方式,經理和員工經常不在一個地點工作,無法觀察員工平日的行為和態度是否積極。

然而,這兩家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華為用比較高的人力成本,而IBM則用比較低的人力成本,都使自己成為挺偉大的公司,但從付出的代價來看,IBM在體係能力上和長久競爭力上,還是略勝一籌。

最後更新:2017-04-03 22:15:39

  上一篇:go 基於Hadoop雲盤係統1:上傳和下載效率優化
  下一篇:go 一低頭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