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汽車大全
CCF係列獎獲獎名單公布,鮑虎軍、周誌華獲CCF王選獎 | CNCC 2017
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州大學承辦,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工程學院協辦的2017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 2017)於10月26~28日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勝利舉辦。本次大會主題是“人工智能改變世界(AI Changes the World)”,大會共邀請到近400位國內外計算機領域知名專家、企業家到會演講,會議包括14個特邀報告、2場大會論壇、37場前沿技術論壇及30餘場特色活動。大會今年是第14屆,有來自近700家企事業單位的6000多名專業人士參會參展。其中備受大家關注的一年一度CCF王選獎、海外傑出貢獻獎、科學技術獎、青年科學家獎也在大會期間隆重揭曉。雷鋒網作為CNCC 2017獨家戰略合作媒體,到大會現場做了全程跟蹤報道。
CCF王選獎
“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簡稱CCF王選獎)是由中國計算機學會設立,獎勵在計算機及相關領域有顯著學術成就、對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個人。本獎項旨在推動中國計算機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和進步,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IT產業的發展,推動科技界學術共同體評價體係的建立。本獎項代表了國內同行的專業評價和認可,並得到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的批準。
2017年CCF王選獎獲得者分別是鮑虎軍教授和周誌華教授。
鮑虎軍教授
鮑虎軍,浙江大學教授。他主要從事計算機圖形學(CG)和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CAGD)的基礎算法研究,其研究方向涉及到圖形學的多個分支,包括光照明模型、真實感圖形繪製算法、實時圖形繪製技術、計算機動畫算法、多分辨率模型(Multiresolution Model)幾何壓縮 (Geometry Compression) 等。長期從事計算機圖形學和虛擬現實的研究,開辟了微分域幾何物理計算新領域,突破了虛實混合環境的沉浸式交互視覺模擬和融合呈現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製了混合現實支撐軟件平台,開發的係列新應用取得了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周誌華教授
周誌華,南京大學教授。他長期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在基於不充分信息的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等方麵取得突破,並研製出實用機器學習技術與係統,應用成效顯著,推動了機器學習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提升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份,周誌華教授成功當選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學術會議 IJCAI 2021程序委員會主席,在此之前,從未有過華人當選該職位;9月份,周誌華教授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都充分說明了周誌華教授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水平得到了國際認可。
CCF海外傑出貢獻獎
“CCF海外傑出貢獻獎”於2005設立,旨在獎勵通過科學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為推動中國的計算機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的海外(含港澳台)計算機專業人士。至今已有12位海外人士獲此殊榮。
2017 CCF海外傑出貢獻獎分別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講席教授叢京生和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係講座教授曹建農。
叢京生教授(右)
叢京生教授目前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計算機係校長講席教授、兼任該校電子工程係教授,ACM Fellow, IEEE Fellow,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9年至今,任UCLA協理副教務長,主管國際合作,並任北京大學-UCLA理工聯合研究所共同主任。叢京生教授還被北京大學聘為千人計劃客座教授,擔任北京大學高能效計算與應用中心主任。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高能效計算與應用、大數據應用的可定製計算,以及高度可擴展算法。叢京生教授在該領域已經領導了50多個科研項目,發表了超過400篇論文,包括10篇最佳論文獎和3篇十年最具影響力論文獎。他的研究工作為FPGA綜合技術奠定了基礎;他提出的“以互聯為中心的設計算法和方法學”在1990年代克服深亞微米時序閉合挑戰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使摩爾定律能夠繼續擴展;在2009年,叢京生教授領導的團隊獲得了極具競爭的美國國家基金會“挑戰未來”的重大獎項。這個獎項導致了領域特定計算中心(CDSC)的成立, 並直接對計算機工業帶來影響。
此次叢教授榮獲CCF海外傑出貢獻獎的主要原因除了在學術上取得不凡成就外,還有就是他對在國內計算機科研和教育做出長期且傑出的貢獻。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學為基地,在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培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等方麵都做了大量和具體的,並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不懈努力深深地影響了北大的科研和教育,並對國內的計算機科研和教育起了一個模範帶頭作用。
叢京生教授多年來積極參加和支持CCF的工作。他在2010年的《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上發表了《UCLA領域專用計算中心簡介》的文章。他也是2010年CCF在長沙舉辦的“未來計算大會”的特教嘉賓和演講者。2016年,他在計算機係統結構年會(ACA 2016) 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曹建農教授貢獻簡介
曹建農教授(右)
曹建農教授現任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係講座教授、互聯網和移動計算實驗室主任,和香港理工大學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主任,於2011-2017年擔任計算學係係主任。
曹建農教授先後從事分布式計算、無線傳感網絡、移動與普適計算、大數據分析與計算等多個前沿方向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主要學術貢獻是移動和無線網絡環境下分布式算法的開創性研究,包括移動代理、分布式協調技術、合作緩存、異步係統中一致性檢測, 以及無線傳感網絡中工程計算分布式實現等,主持和參與開發超過90個科研項目,取得一批創新研究成果,是國際計算機領域著名學者,IEEE Fellow。
曹建農教授多年以來熱心參與國內計算機學術交流、科學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為學科建設發展建言獻策。為我國計算機科研和教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是國內多所大學客座/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0-2013年獲聘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特聘講座教授; 2017年獲聘福建省“閩江學者計劃”講座教授。 他和國內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緊密合作,參與組織國際會議與合作研究項目,聯合培養指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曹建農教授還擔任國內計算機及相關領域著名期刊的編委工作,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國電子學報、中興通訊技術雜誌和CCF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
曹建農教授2002年加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現為CCF高級會員、普適計算專業委員會和係統軟件專委會委員,2004-2007年擔任計算機體係結構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此外曹建農教授還積極參與CCF活動, 受邀在許多CCF學術會議和活動中做主題演講報告、組織香港年輕計算機係教授參與CCF活動、參與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YOCSEF)論壇等,對CCF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
該獎項於2010年設立,“CCF青年科學家獎”授予在科學研究方麵有突出成就和重要貢獻、年齡不超過40歲的青年學者。從2106年起由CCF和IEEE Computer Society (CS) 共同評選和頒發,獎項名稱定為“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
2017年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獲獎者一共有三位,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廖小飛教授,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楊超博士,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鑫博士。雷鋒網分別對三位獲獎者做簡要介紹。
左三廖小飛教授、右三楊超博士、右二劉鑫博士
廖小飛教授主要從事計算係統虛擬化、對等計算、集群計算、流媒體服務等領域的研究。現任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所副所長,“服務計算技術與係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集群與網格計算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也是實驗室對等計算方向的負責人。此次獲獎原因是為表彰他在分布式係統和雲計算所做出的開創和前沿性的貢獻。
楊超博士主要從事高性能計算的研究。去年,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2016全球超級計算大會上,中科院軟件所楊超率領的研究團隊,憑借“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研究成果獲得“戈登·貝爾”獎,實現了我國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
劉鑫博士在“神威”係列超級計算機係統軟件開發和維護上做出了開創性和前沿性的貢獻。她也是第二屆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獎的得主,當時她研發基於國產眾核HPC的地球係統模式軟件並實現了高效運行。
此外在頒獎晚宴中,也隆重揭曉了2018年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 2018)的舉辦地。CNCC 2018將於2018年10月25-27日在杭州舉辦,歡迎大家屆時來參會。
曆屆還有哪些人獲獎?
CCF王選獎曆屆獲獎者:2010年獲獎人為北京大學教授高文、東北大學教授劉積仁;2011年獲獎人為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孫凝輝、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廖湘科;2012年獲獎人為科大訊飛公司董事長劉慶峰;2013年獲獎人為北京大學教授李曉明,百度公司CEO李彥宏;2014年獲獎人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沁平,小米公司CEO雷軍;2015年獲獎人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建中,漢王科技公司董事長劉迎建;2016年獲獎人為清華大學教授李星,中國王碼集團董事長王永民。
CCF海外傑出貢獻獎曆屆獲獎者:2005年獲獎人為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黃愷,2006年獲獎人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邱錫生;2007年獲獎人為澳門大學校長趙偉;2008年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凱;2009年獲獎人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倪明選;2010年獲獎人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張曉東;2011年為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吳傑;2012年獲獎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華雲生;2013年獲獎人為美國特拉華大學終身教授高光榮;2014年獲獎者為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張可昭;2015年獲獎者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榮休教授,台灣清華大學教授劉炯朗;2016年獲獎人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銘鈞。
最後更新:2017-10-30 11: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