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汽車大全
成交規模放大 藍籌股頻現大宗交易——11月大宗交易市場簡析
11月以來,A股大宗交易市場的成交熱情明顯回暖。月內大宗交易的累計成交金額為494.21億元,環比放大87.63%。
月成交額急速放大
自5月27日減持新規實施以來,6月份之後大宗交易多數都呈現了規模不斷縮減的趨勢,隻有9月份、11月份月成交金額實現了環比放大。據統計,11月,兩市共有570家A股公司在大宗交易市場發生交易1543次,累計成交39.76億股,累計成交總金額494.21億元。
減持新規實施以前,今年月成交額大概在500億元左右,但新規實施後,8月份出現了年內最小月成交額,期間僅累計完成了256.51億元的交易。但9月份,大宗交易市場也曾成交回暖,期間成交額快速放大至528.83億元,目前11月的成交金額也已基本恢複到減持新規實施前的規模。
減持新規後,大宗交易市場的內部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一是,大股東減持明顯減少。具體表現為6~8月斷崖式下降,9~11月有所恢複,但整體呈現縮量狀態。二是,特定股東(包括大小非、定增減持等)在二級市場全盤拋售減持受阻,部分轉道大宗交易,成為大宗交易增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大宗市場由傳統的快進快出、短小迅速的“交易型大宗”,轉變為價值化、精細化的“投資型大宗”。經過大宗交易市場重新定價後,與一年期定增相比,大宗交易的投資限售期減半到6個月,投資折扣平均在6.21%附近,較多項目依舊可達9折,投資價值明顯,機構接盤限售股後長期價值投資意願增強。過去,大宗交易是大額減持重要手段,並且資金往來在一周內就能完成,但由於新規之後有鎖定期,由此倒逼大宗交易的接盤方要挑選標的,盡量避免股價下跌造成的損失。新規之下,原來一些大宗交易的參與者選擇離開,但卻給券商、基金等這些擁有大資金和選股定價能力的機構更大的機會和空間,這或許是大宗交易市場近期回暖的主要原因。
藍籌股紮堆大宗交易
11月,A股市場持續震蕩,前期漲幅不俗的美的集團、貴州茅台等白馬股頻現大宗交易,引發市場對於“抱團取暖”持續性的擔憂。一些市場人士認為,白馬股行情正在進入下半場,繼續看多白馬龍頭股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甚至風險收益很低。
隨著白馬股今年以來的逆市高漲,近期市場資金加速倒騰白馬股籌碼。數據顯示,自11月初以來,青島海爾、上汽集團、中國平安、貴州茅台、伊利股份、美的集團等藍籌白馬股相繼現身大宗交易平台。其中,青島海爾盡管隻在11月9日發生了兩筆交易,但其中一筆的成交量即高達1.22億股,涉及金額19.77億元,而月內兩筆交易合計成交19.84億元,一舉成為了月內成交規模最高的個股。上汽集團也不甘落後,月內累計成交金額合計18.97億元。從交易次數看,上汽集團共分別在11月8日、14日、24日和28日發生了5筆交易。而除了青島海爾、上汽集團,月內飛馬國際、科倫藥業、立訊精密、分眾傳媒的成交額也相繼超過了10億元,中國平安、貴州茅台、伊利股份等藍籌白馬股的成交額也均在億元以上。
平安證券認為,雖然白馬股的估值仍然處在相對合理的區間,但是短期上漲較快,存在一定的回調壓力。同時,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的逐漸增大,也給白馬股的股價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中金公司則相對樂觀,認為近期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主要原因是前期市場加速上漲、年底考核期臨近,以致對債市收益率上揚、金融監管和去杠杆趨嚴等因素更加敏感,引發市場回調。中金分析師認為,這些因素對情緒的衝擊大於實質的利空,市場短期的調整依然是良性的,股市中長期趨勢仍將積極。中國優質的消費、科技公司具備明確的產業邏輯和市場空間,其盈利的高增長具有稀缺性,是股市中長期向上趨勢的有力保障。市場短期調整不改中長期向上趨勢,優質個股的回調將提供配置機會。
(原標題:成交規模放大 藍籌股頻現大宗交易——11月大宗交易市場簡析)
最後更新:2017-12-03 19: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