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18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特斯拉和中國,誰贏了?

先別著急大喊不平等條約,態勢上的不對等,或許將起到更關鍵的影響。

特斯拉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獨資設廠的外資車企,而不用尋找本土企業建立合資公司,《華爾街日報》日前的爆料掀起軒然大波。

在國內不少觀點看來,中國方麵允許特斯拉繞過合資限製,等於洪水開閘,大有“不平等條約再現”和“既開先河不可收拾”的既視感。

然而,《福布斯》作家保羅·阿賽爾(Paul Asel)卻在《為何說特斯拉需要中國甚於中國需要特斯拉》(Why Tesla Needs China More Than China Needs Tesla)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種看法,《每日汽車》整理如下,以飧讀者,對於原文關於中國方麵所缺漏的部分細節信息將予以補充。

10月22日,特斯拉宣布達成在華投產的標誌性協議,將在當地設立產能,提升在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

從多個方麵說,這項協議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為特斯拉提供了超過給以往任何外資車企更大的自由度,特斯拉成為第一家不用設立50:50股比合資公司便展開當地業務運營的海外汽車製造商。

這是(中國政府方麵)一項重大讓步,特斯拉能夠更好地控製其知識產權以及垂直整合的生產流程。同時,特斯拉還能夠享受到在華銷售車輛的成本削減,此外,雖然細節信息尚未公布,但有可能還會獲得稅費減免與補貼,與中國汽車製造商類似。

中國的標誌性勝利

能夠吸引到特斯拉,對中國來說是一次標誌性的勝利。中國向來雄心勃勃,旨在全球領跑電動汽車領域,這也是建立一個更為清淨、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不懈努力內容之一。

不過,倘若進一步觀察則會發現,特斯拉需要中國甚於中國需要特斯拉。正如IHS Markit公司的輕型車銷量預測圖表顯示,中國對全球主流汽車製造商來說都將是最為關鍵的市場:從2015年到2023年,成熟市場輕型車銷量預計同比下跌1%,新興市場(不含中國)同比增長44%,而中國市場同比增長32%,在銷量絕對值上,中國市場輕型車銷量還要高於整個新興市場(不含中國)。

2005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2020年左右,中國市場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年銷量或將超過3,000萬輛大關。屆時,中國作為全球車市最重要的驅動力量,將帶動全球汽車年銷量突破1億輛。

近年來,環保在中國的優先級越來越高,中國也因此成為電動汽車大國。2016年,中國電動乘用車銷量達到336,000輛,占據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45%份額,遠超過美國的160,000輛銷量。

同時中國也在推進充電樁等設施的建設工作,對特斯拉這種高端電動車製造商而言這是進軍市場的先決條件。2016年,中國擁有全球公用充電樁的44%份額,包括82%的快充設施。從2014年到2016年,中國市場電動車的需求增長了2.6倍(即達到3.6倍),遠快於其他主要市場。由於目前電動汽車銷量占據車市比重僅為1.37%,中國電動車市場還有無盡潛力。

從市場潛力角度來說,中國市場將有大批電動車製造商興起或者湧入,隨著梅賽德斯-奔馳EQ、寶馬i、奧迪e-tron乃至本土的蔚來等高端電動車崛起,特斯拉在中國很容易被代替;但是反過來特斯拉很難在其他國家再找到能夠替代中國的市場。

毫無疑問,特斯拉需要中國的程度,高於中國需要特斯拉的程度。具備這種吸引力,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方麵並不像看起來那樣弱勢,特斯拉能夠勝利拿到獨資建廠的協議,必然是一種交換。在特斯拉達成獨資建廠的細節上,《華爾街日報》提到的一些信息很容易被忽視:雖然特斯拉不受合資限製,但工廠局限在自貿區內,並且很可能要承擔25%的關稅;因此,在關稅方麵的優惠可能和獨資模式難以兩全。

綜合來看,現在就斷言特斯拉大獲全勝還為時過早,在宏觀層麵,毋寧將這稱作是中國的標誌性勝利。

本土低端電動車和傳統豪華車的夾擊

盡管市場條件看起來十分有利,但特斯拉迄今在中國取得的“勝利”並不驚人。

《每日汽車》在這裏從量化角度對《福布斯》文章進行補充:根據觀察人士田永秋的《智能電動汽車》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華銷量達到近1.4萬輛,較去年同期的近六千輛翻倍,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江浙滬與四川一帶貢獻較大;在華銷量占特斯拉全球銷量比重也從2015年的7%、2016年的14%提升到19%。

不過需要注意到,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在華銷量占比分別是60%和40%,這與中國消費者偏愛SUV相關。但從單車利潤角度來說,Model X反常地不如Model S,美國市場同等規格的Model X僅比Model S指導價高出5千美元,幅度低於該車發布前業界的預期。因此,在華銷量倍增的背後,特斯拉在華利潤增速應該相對較低。

《福布斯》文章認為,政府補貼是驅動中國市場電動汽車需求的重要因素,尤其對於一些本土低價電動車來說,補貼甚至占到車價的一半。在中國每年銷售的數十萬輛電動汽車中,低價產品占據主導地位,而特斯拉由於較高的價格和25%的進口關稅,市場占比一直不高,2016年僅占中國電動車市場的3%,2017年雖然翻倍,但預計仍在5%左右。

由於特斯拉的競爭對手從價格層麵來說,更應該是豪華車企而不是低端電動車製造商,因此更多的時候被拿來同奧迪、寶馬、奔馳等比較市場表現。和西方市場一樣,汽車在中國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中國消費者偏愛外資品牌或者外資車企在華合資投產的車輛。在乘用車市場,外資品牌車輛占比接近60%,2016年車型銷量榜前10位裏,有8款是外資品牌。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受歡迎程度與增長勢頭均表現不錯。

拿德係車品牌和特斯拉對比,大眾、奧迪、寶馬、奔馳、保時捷均在中國市場廣受歡迎,被視為高社會地位對應的汽車品牌,而中國市場為這些品牌貢獻了突出的銷量比重。大眾品牌幾乎有一半車輛在中國售出,BBA和保時捷也均在20%以上。

特斯拉的19%雖然已經獲得很大進展,但較之德係品牌還有顯著差距。因此,通過國產來提振在華銷量,是特斯拉的重要課題。不過按照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的最新說法,還要等三年才會有“大額在華投資”,也就是說,2019年之前特斯拉不太可能國產,即便今年年內敲定協議,建廠和生產線鋪設等準備工作也會耗費可觀的時間。

總體來看,中國電動車市場即便沒有特斯拉也能繼續高速增長,再加上中國本土技術人才能夠為特斯拉提供助力,雙方誰更需要對方不言而喻;特斯拉同上海政府的協議非常及時而關鍵。

當中國電動汽車市場開始騰飛,特斯拉必須牢牢把握住機會,從而維持在全球電動車領域的領頭羊地位。【END】

速度 深度 態度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11-03 10:13:51

  上一篇:go 奧迪Q3降價優惠賣瘋了!二十幾萬開豪車?奧迪Q3告訴你行不行!
  下一篇:go 安全係數不輸沃爾沃,朗逸的價格卻是A6的配置,V6動力更不輸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