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6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特斯拉入華:“規則破壞者”再次顛覆規則?

傳聞不斷的特斯拉入華事件,近日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按照《華爾街日報》最近的報道,特斯拉與中國上海政府達成了一項協議,將在上海自貿區建立全資工廠。

雖然特斯拉隨後回應稱正在談判,年底前才可能有結果,但如果《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最終被坐實,有行業“規則破壞者”之稱的特斯拉無疑是在改寫中國的產業政策——國內法規有明文規定,外國車企入華,要先和國內車企建立合資企業,且中方持股不低於50%,這也是從80年代延續下來的老規矩,《華爾街日報》稱特斯拉要建全資工廠,之前並無先例。

不要懷疑特斯拉在中國建廠的強烈意願。早在2015年年初,埃隆·馬斯克就表示,三年內將在中國建廠本土化生產。

從中國市場的表現來看,雖然在全球主要市場中,特斯拉在中國賣得最貴,但2016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營收較2015年增長兩倍多,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向中國出口的車輛占到了全球銷量的20%,相比去年全年的13.6%增長依然迅勐。

再加上國內鼓勵、倒逼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頻頻出台,特斯拉借此順水推舟,通過本土化建廠壓縮成本、擴大戰果、贏得先機,何樂而不為?

關於特斯拉獨資在華建廠有沒有可能的問題,首先需要談一下騰訊——也許正是因為特斯拉在中國市場表現良好,且國內的新能源產業政策利好不斷,騰訊在今年3月投資特斯拉、以5%的持股成為了特斯拉的第五大股東。

有了騰訊這層中國背景,對於特斯拉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進行談判、實現在華獨資建廠,或多或少都是有幫助的。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當年要求外國車企以合資的形式入華,本是抱著“以市場換技術”的良好意願,但這麼多年下來,好像隻分到了一些利潤,相比長城、吉利等國內民營自主車企,合資車企的自主部分在技術上的進步,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單獨對特斯拉開綠燈,不僅與現行法規有衝突,也有違公平——此前,為了布局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眾與江淮、福特與眾泰都宣布建立合資企業。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6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總理主動談到了在一些領域放鬆外資股比的問題,要“加快構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新工業革命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進一步放寬服務業、製造業的市場準入,放寬外商多年來投資且十分關注的一些領域的外資股比限製。”

產業變革期必然是政策調整期,短時間內,政策取向出現左右矛盾的情況其實在所難免。是在某些外商投資領域放開股比限製,還是繼續強調產業保護,似乎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就製造業而言,新的產業變革趨勢強調的是員工的創新能力、製造環節的價值則在弱化,像特斯拉這樣的科技創業企業,要求其通過設立合資工廠的方式入華,即便能夠解決決策分歧上的問題,也並不能保證中方企業能夠在價值鏈上遊占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提到,上海允許特斯拉在華建立獨資工廠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繳納25%的進口稅,而符合現行法規的合資車企則沒有這項稅負。

實際上,收稅的形式的確比強製要求建立合資工廠更務實,這樣一來,特斯拉的獨資項目完全可以作為試點項目存在,並且待條件成熟之後在全行業推廣。

智能駕駛、新能源帶給汽車製造業的變革才剛剛開始,對於先進的海外創業企業入華,相比過去,我們應該更加傾向於持有開放的態度,重視由先進激活競爭、倒逼後進的鯰魚效應。雖然適當的產業保護也是必要的,但曆史經驗已經證明,適當的平衡兩者的關係更有利於一個戰略產業的持續發展。

作者係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最後更新:2017-10-29 10:04:43

  上一篇:go 寶馬5係怕了,奧迪A6L蔫了,提了這款車是我最正確的選擇!
  下一篇:go 特斯拉真的要落戶上海了,但人們最關注的車價到底能便宜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