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
財經資訊
央行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由20%調至零 機構:防止人民幣升值預期過度膨脹
近日央行發布文件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自9月11日起,外匯準備金率從20%調整為零。業內人士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此舉有利於降低遠期購匯成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處核實,從9月11日起,央行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零。
調整前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為20%。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這項調整有助於銀行降低遠期售匯成本,企業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衍生品管理匯率風險。
記者注意到,此輪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開始實施於2015年9月。在“8·11匯改”後的初期,人民幣匯率一度調整。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有助於打擊人民幣做空。今年以來,隨著各項指標好轉,人民幣貶值預期穩步下降。
此外,有機構人士分析指出,央行將20%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零,有助於對衝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趨勢,緩解過度膨脹的人民幣升值預期。
人民幣由預期貶值轉向升值
外匯風險準備金的收取有其特定背景。在2015年“8·11匯改”後的初期,人民幣貶值預期驟升,同年8月銀行代客遠期售匯簽約額約為1至7月平均水平的3倍。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後期可能出現比較集中的企業平倉虧損或者違約情況,增大銀行的信用風險和經營風險。
外匯風險準備金針對金融機構開展遠期售匯而設,相當於讓銀行等金融機構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而計提風險準備,通過價格傳導抑製企業遠期售匯的順周期行為。
2016年7月6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關於加強境外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購售業務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自2016年8月15日起,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外與其客戶開展遠期賣匯業務產生的頭寸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平盤後,按月對其上一月平盤額交納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為20%,準備金利率為零。”
央行對金融機構外匯風險準備金按月考核,金融機構在每月15日前(遇節假日順延)將外匯風險準備金劃至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開立的外匯風險準備金專用賬戶。外匯風險準備金凍結期為1年。
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境外金融機構外匯風險準備金計算公式為:當月外匯風險準備金交存額=與境外客戶開展遠期賣匯業務產生的頭寸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一月平盤額×外匯風險準備金率。
“這意味著,以後銀行要進行1億美元的遠期售匯,在下個月就必須提交2000萬美元的無息外匯風險準備金(類似於法定存款準備金)。如果銀行采用拆借的方式融入美元來湊足這2000萬美元,那麼銀行就要付出相應的融資成本,如果采用自有美元資金,那同樣存在機會成本。”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分析,借由銀行提高企業的遠期購匯成本,有助於打擊人民幣空頭與跨境套利。
“但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李奇霖指出,人民幣開始轉為強勢的升值預期,遠期售匯簽約縮減,遠期結匯量開始上行。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央行提出要將2015年推出的20%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零,有助於對衝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趨勢,緩解過度膨脹的人民幣升值預期。
降低企業遠期購匯成本
從3月至今,美元對人民幣的即期匯率從6.90升至突破6.50,在近半年內人民幣升值超過4000基點。
從銀行間結售匯數據的角度來看,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團隊分析,4月份至今企業遠期淨頭寸已經由淨購匯轉為淨結匯,繼續收取風險準備金的必要性已經不大。其次,央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將會由現行的諸多窗口指導政策轉變為MPA考核,風險準備金變得不那麼重要。最後,美元指數的逐漸轉弱給了央行較強的人民幣匯率調控空間,也是央行選擇此時取消風險準備金關鍵的信心來源。
對於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零帶來的效果,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分析,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遠期購匯成本。按照8月遠期售匯簽約額75億美元計算,準備金率的調整將給銀行節省15億美元的頭寸與相應的融資成本。
對於人民幣接下來走勢,李超團隊預計,長期的人民幣匯率和美元指數直接相關,對美元長周期的判斷仍偏悲觀,一旦其他國家經濟與美國經濟走入同步,美元將進入長周期貶值,人民幣也可能轉為長期升值預期。
(原標題:央行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由20%調至零 機構:防止人民幣升值預期過度膨脹)
最後更新:2017-09-11 0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