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27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外占結售匯雙雙改善 跨境資金流動趨於平衡

人民銀行周三(8月16日)公布,2017年7月外匯占款餘額減少46億元人民幣,較6月的343.15億元,降幅大幅收窄。國家外匯管理局同日公布了當月銀行結售匯數據,結售匯逆差155億美元,較上月的209億美元,逆差規模進一步收窄。

加上此前公布的外匯儲備餘額也出現連續6個月小幅回升,種種跡象表明,我國跨境資金流動逐漸回到平衡的格局。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將是“雙向波動”,中國跨境資本外流的壓力雖不大,但依然存在。

外匯收支弱平衡

數據顯示,7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餘額減少46億元人民幣,至21.5萬億元,為連續第21個月下降,但是降幅較6月的343.15億元大幅收窄。

央行外匯占款自今年2月以來降幅就較此前減少,市場人士預計,隨著外匯市場供求趨於平衡,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減緩,下半年央行外匯占款的縮減幅度將進一步收窄,甚至恢複小幅正增長。

謝亞軒表示,隨著外匯市場供求已經相對均衡,央行向外匯市場供給外幣的意願減弱,而商業銀行也可以自求平衡。這意味著央行外匯占款,與其他跨境資金流動指標,如結售匯、涉外收付款、央行官方外匯儲備之間的差額和變動方向出現分化。

外匯局同日公布的銀行結售匯數據佐證了上述判斷。7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55億美元,環比下降26%,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63億美元,下降53%。當月遠期結售匯簽約順差26億美元,連續第4個月保持順差。今年上半年銀行結售匯累計逆差938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1738億美元的逆差規模大幅收窄。

外匯局新聞發言人稱,7月份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延續基本平衡格局,境內主體涉外收支行為更加平穩有序:第一,市場主體結匯意願保持穩定,購匯意願繼續下降;第二,企業使用外幣融資的積極性穩步提高;第三,個人購匯有所回落。

7月銀行客戶結匯與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62%,下降1個百分點;銀行客戶購匯與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63%,較6月回落4個百分點。企業用於償還境內外匯貸款的購匯規模處於近幾年較低水平,環比下降46%。7月個人購匯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35%和27%。

此外,外匯局近日公布的外匯儲備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外匯儲備餘額3.08萬億美元,較6月底上升239億美元,為連續第6個月回升,已站穩3萬億美元。專家預計,今年下半年外匯儲備餘額仍將維持小幅波動。

外匯局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更趨明顯,市場預期更加穩定,推動外匯形勢明顯好轉。未來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將保持總體穩定,經濟基本麵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內市場擴大開放的效果有望逐步顯現,境內主體對外資產負債調整也將趨於平穩。

資本外流壓力仍存

資本外流壓力趨緩,外匯收支趨於平衡,也與人民幣匯率企穩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資本外流的形勢已經徹底扭轉。謝亞軒表示,當前人民幣匯率的“價”和跨境資本淨變化的“量”已經出現背離。

二季度以來,美元整體走弱,主要貨幣對美元多數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有所升值。8月1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6779元,下調90個基點。但上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五個交易日(8月7日至11日)上漲,人民幣中間價調升586個基點。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約3.67%。

謝亞軒指出,人民幣走強是內外多方麵原因的結果:美元持續疲弱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是逆周期因子被引入中間價報價機製。他觀察國內跨境資金流動的多項指標顯示,國際資本流動形勢和國內外匯市場供求關係並非近期人民幣走強的主要原因。

央行外匯市場自律機製秘書處今年5月末宣布,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進一步優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製。逆周期因子有助於中間價更好地反映宏觀經濟基本麵,有助於對衝外匯市場的順周期波動,使中間價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場供求的合理變化,並且提高報價機製的規則性和透明度。

央行近日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指出,引入逆周期因子不會改變外匯供求的趨勢和方向,隻是適當過濾了外匯市場的“羊群效應”。

謝亞軒認為,在加入逆周期調節因子之後,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分化,不能簡單由當前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升值來推斷國內外匯市場供求關係變化。逆周期因子的引入並非單方向助推人民幣升值,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將是“雙向波動”。中國跨境資本外流的壓力雖不大,但依然存在,央行外匯占款難以顯著增長,通過該方式對銀行流動性的補充較少、銀行“負債荒”的局麵難改。

(原標題:外占結售匯雙雙改善 跨境資金流動趨於平衡)

最後更新:2017-08-17 08:47:40

  上一篇:go 多重監管發力 券商資管業績或經曆短期陣痛
  下一篇:go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下一城 鋼鐵等領域重組將拉開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