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財經資訊
腰斬的次新銀行股背後:不可不看的“三殺”風險!
點擊查閱>>>更多解禁股詳情 銀行板塊行情 銀行板塊資金流
銀行股最近兩年被市場認為是“穩定”的代表,不少銀行股也在2016年1月見底以來穩健攀升,“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的股價在複權之後創出2008年1月以來的新高,和10年前的曆史最高峰僅有一步之遙。但在一片看似風和日麗的同時,卻有一些銀行股在5個月的時間裏出現股價腰斬的慘烈跌勢。其中,無錫銀行、江陰銀行從5月以來至今,最大跌幅超過60%;張家港行4月以來的最大跌幅也超過55%;吳江銀行、常熟銀行波段最大跌幅超過40%,杭州銀行、貴陽銀行跌幅則超過了30%。這7家銀行股走勢疲弱,占了銀行股家數將近三成。
這些表現疲弱的銀行股,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次新銀行股”,上市時間均在2016年7月之後。這批次新銀行股表現疲弱,原因正在於遭遇估值、成長性和解禁的“三殺”。以估值而言,這7隻次新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排名位居銀行板塊的前列,跌幅居前的江陰銀行和張家港行的動態市盈率分別超過20倍和30倍,遠超其它銀行股10倍以下的市盈率;市淨率的部分,張家港行接近3倍,江陰銀行2倍左右,而一半以上的銀行股市淨率在1.1倍以下,最低的交通銀行隻有0.8倍左右。
估值不夠,成長性能不能來湊?在估值遠超銀行板塊平均水平的同時,這些次新銀行股並未展現出遠超板塊的成長性,前三季度淨利潤增速多在10%以內,江陰銀行甚至預告淨利潤變動幅度在-5%至5%。成長性不能彌補估值過高的劣勢,加上總市值、總資產較大,業務轉型或資產重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股價大幅炒高之後向行業均值回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巨量限售股的解禁則是壓垮次新銀行股的“最後一根稻草”。按照目前新股上市的相關規定,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非”,在公司上市一年之後可以解禁流通。而相比其它次新股,這些銀行股由於總股本超過4億,根據現行規定,IPO發行的新股可以隻有總股本的10%,加上城商行、農商行的曆史沿革,“小非”的數量眾多、持股分散、成本極低,套現欲望強烈,解禁之後的拋售對股價形成巨大的下行壓力。而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炒新資金在上市之初大幅拔高股價之後,便快速賣出獲利了結。在限售股解禁之後,流通股本擴大數倍,加上估值、成長性平平,也很難吸引新的主力資金進場炒作,股價在低位震蕩消化限售股的拋壓是大概率的事件,追高買入的投資者解套難度不小。
事實上,估值、成長性和解禁“三殺”的壓力並非次新銀行股所獨有,在不少次新股身上都存在,特別是總股本在4億以上,初上市流通股比例僅占10%的次新股。在今年5月次新銀行股步入熊途之前,與之類似的“次新證券股”第一創業也同樣遭遇了股價在半年內腰斬過半的慘劇。因此,對於這些流通股比例超低、估值在行業中偏高的次新股,在臨近解禁日之時要特別注意投資風險,如2017年1月上市的中國銀河、中原證券,2017年6月上市的浙商證券,本周上市的財通證券等。
而在未來兩個月,A股市場也要麵對解禁壓力的考驗。相關數據顯示,11月份解禁股解禁160億股,對應市值約2500億;12月份解禁股更飆升至360億股,對應市值超過4100億,這兩個月的解禁股數量占全年的20%。因此,近期投資者應當多檢視手中股票和準備買入的股票的解禁情況,對於那些解禁比例大、持股成本低的股票,不妨多看少動,靜待解禁洪峰之後再做進一步的決策。
【延伸閱讀】
銀行股竟也被腰斬!原來是高估值+解禁惹禍 這些股需高度警惕
近期需要警惕一類股票:估值遠超同行業,且限售股迎來大批解禁的個股。估值過高+限售解禁,幾乎成了股價下跌的“明牌”。
杭州銀行周一晚間公告稱,公司10.99億股限售股將於2017年10月27日(本周五)上市流通,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30%。如按杭州銀行當前股價計,這批解禁股市值高達143億元,而公司目前的總市值尚不到5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銀行去年10月27日上市,發行價為14.39元,當前股價雖僅為12.97元,但複權後的價格仍較發行價高出近3成,此番解禁的多為首發前股份,成本相對發行價更是低廉,浮盈較為豐厚。
或是受到公司大量股份即將解禁流通的影響,杭州銀行股價近日持續調整,而今天1.97%的跌幅也居A股上市銀行首位。
估值回歸和解禁壓力雙擊?次新銀行股和其他銀行股冰火兩重天
與杭州銀行類似,多隻次新銀行股近幾個月來表現也非常低迷, A股銀行板塊也明顯地分為兩類:次新銀行股和其他銀行股。
今年A股銀行板塊整體表現較好,多隻權重銀行股不斷刷新階段新高。數據顯示,即便在次新銀行股拖後腿的情況下,申萬銀行業25隻成分股年內平均漲幅仍達12.35%,不過兩極分化格局明顯。四大行及招商銀行(600036)、寧波銀行(002142)、平安銀行(000001)等上市較早的銀行股年內表現普遍較好,其中招商銀行年內漲幅超過五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去年上市的次新銀行股甚至一度較最高位腰斬。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自最高點股價腰斬的銀行股,均為近一年多以內上市的次新銀行股。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麵在於次新銀行股上市後普遍被爆炒,估值高企,麵臨向行業平均值靠攏的壓力。另一方麵,這類銀行股多數在去年下半年上市,至今上市剛好滿一年,大量限售股進入解禁期,壓力山大。
11月總體解禁壓力較輕這些股解禁壓力大
據數據,從今年7月開始,A股解禁參考市值開始逐月上升,至9月單月已達2910億元,10月雖略有減少,仍有2820億元,11月則降為2010億元。到了今年最後一個月,解禁參考市值將再次急升至3000億元以上,成為年內第二高的月份。
數據顯示,當前至11月底,將有150家上市公司的限售股解禁上市流通。
和科達、海航基礎、黃山膠囊、五洲新春、豫能控股(001896)、百花村(600721)、美盛文化(002699)、漢得信息(300170)等公司的限售股份將於明天(10月25日)上市流通。
上述150家公司中,海洋王(002724)、福達股份(603166)、印紀傳媒(002143)、中電電機(603988)、寧波精達(603088)、金安國紀(002636)、萃華珠寶(002731)、石英股份(603688)、地爾漢宇(300403)、陝西黑貓(601015)等10家公司本次解禁股份數量占總股本超過50%,解禁壓力相對較大。
如2014年11月上市的海洋王,其實際控製人周明傑和董監高持股鎖定期將滿3年,即將上市流通的股份數量接近當前總股本的8成。
當然,受減持新規的限製,首發原始股東減持需要經曆發布預告、減持實施等流程,且實際可減持數量與解禁數量並不能劃等號,減持壓力並不會集中釋放。
(來源:證券時報網)
(原標題:腰斬的銀行股:不可不看的“三殺”風險!)
最後更新:2017-10-29 09: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