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79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912家次上市公司募集1.4萬億元 融資去哪兒了?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兩市共有21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涉及縱向整合的重大重組,這其中的重組目的既有直接的垂直整合,也包括因戰略合作、整體上市、吸收合並上市和借殼上市等其它形式,在具體數值上,則分別有8家、7家、1家、1家和4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顯示,截至11月8日,A股共計有912家次上市公司通過IPO、增發等各種方式進行了融資,融資總金額達到1.39萬億元。不過與2016年相比,無論是融資企業數還是融資金額,今年迄今均有所不及。去年全年,兩市共計1134家次上市公司實施了融資,合計融資規模高達近2.12萬億元。

作為資本支持實體經濟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在經過百花齊放式的2016年融資行情後,A股2017年直接融資市場又出現了些許變化和新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上市公司融資所獲資金中,投入建設企業的橫向發展項目仍占據主流,同時縱向的收購案例亦占比頗高,且相比於去年下半年,募投用於跨界並購也似乎出現回暖趨勢。

IPO“擴容”,定增“縮水”

“今年融資市場不及去年,主要因素仍在於為防止資本脫實向虛,而接連出台的重組新規和再融資新規,又在監管上直接限製了上市公司融資規模。但總體而言,今年的定增市場是趨於理性的。”深圳一家券商策略分析師表示。

隨著A股IPO提速常態化趨勢的持續,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IPO募資金額,均在今年取得了快速發展。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11月8日,兩市今年共有391家首發企業獲得IPO審核通過,且募資總金額達到近2005億元。去年全年,這兩項數據則分別為227家和1496億元。

盡管2017年還未結束,但今年通過IPO登陸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曆史最高紀錄,融資規模也僅次於2010年和2011年的4885億元與2809.69億元,在曆年中暫時排在第三位。

具體至IPO企業上市地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主板市場以1183.68億元的融資額,遠超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占比達到60.19%。後二者的融資規模則分別為316.40億元、466.57億元,所占比例依次此是16.09%與23.72%。

而在今年通過IPO成功上市企業分布的地域中,廣東省以85家排名榜首,排名2-4名的則分別是浙江省、江蘇省和上海市,各地區今年登陸A股的企業數量分別為77家、59家和35家,一定程度契合了經濟越發達,上市公司數量越多的規律。

另外在行業分布中,若以行業為分類標準,則資本貨物行業年內通過IPO方式的融資額度最高,達到349.21億元,排名其次的則是材料II和技術硬件與設備,各自融資額度為256.96億元、236.84億元。

不過,今年IPO融資市場的“火熱”,並不能掩蓋定增市場的“低迷”。盡管截至最新,A股通過增發方式融資企業數達到432家,融資規模超過1.06萬億元,但與去年和2015年的有關數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數據顯示,2016年,A股共計814家次上市公司實施了增發,融資規模達到近1.7萬億元;前一年的2015年,同樣有813家次上市公司實施了增發,融資規模亦達近1.23萬億元。

上文提及的策略分析師表示,隨著再融資新規的施行,已經對並購重組審核的趨嚴,去年那般火爆的定增市場難以再現是可以預見的,而監管層之所以這麼做,根本目的仍在於希望資本市場能夠脫虛向實,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1.06萬億的定增融資中,央企和民營企業的規模趨近,分別為3903億元和3861.31億元,所占總規模比例則各自是37.16%、36.76%。另外,地方國企也以1992.27億元的規模,占總定增融資比例18.97%。

橫向發展是主流

正如監管層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多次提及的一樣,資本市場最主要的功能是輸血實體經濟,因此在上市公司直接融資上,募投最多的仍是涉及其自身發展的項目建設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在今年迄今IPO獲得成功的391家上市公司,募集的2005億元資金中,除去205.73億元是將被用來補充各式流動資金和經營資金外,還將有1375.72億元被計劃用於投入1133個項目,且截至目前已有252.68億元被投入到這些項目的建設中,而這些項目原計劃的總投資額為2113.36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IPO融資規模最大的一單歸屬中國銀河(601881.SH),其募資規模達到40.86億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河原擬發行A股數量約為16.94億股,不超過發行後總股份15.08%,但最終減少至不超過6億股,發行量相比此前申報稿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二。

IPO募資規模排名2-4位的也均是券商,分別為財通證券(601108.SH)、浙商證券(601878.SH)和中原證券(601375.SH),三者募資額度分別為40.85億元、28.17億元和28億元,所募資金與中國銀河一樣,均被用來增加公司資本金和補充營運資金。

除IPO募資被用於橫向發展外,在定增項目中,這一募投方向也是其中主流。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迄今仍在發生的174起重大重組事件中(共有203起,其中29起已經失敗),重組目的是橫向整合的數量達到91起(共120起,失敗18起),占比高達近52.3%。而在91起橫向整合重組事項中,又有56起屬於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以長城影視(002071.SZ)為例,盡管經過多次問詢,但其仍不放棄,繼續在11月4日公告稱將以股份和現金結合的方式,作價10.58億元收購首映時代87.5%股權。其中股份對價8.38億,現金對價2.2億。

此前10月,長城影視已經以1.5億價格購得首映時代12.5%股權,此次收購成功,則將以12.1億人民幣拿到後者100%的控股權。

“對擬IPO企業來說,選擇上市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融資,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項目的建設,或者說實現定下的戰略目標。”北京一家私募高管說,“對於已經上市的企業而言,通過定增或者發債的方式獲得資金,則更有利於公司夯實主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縱向整合火熱

與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融資是為了橫向發展相比,將所融資金用於企業的縱向整合同樣值得關注。

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兩市共有21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涉及縱向整合的重大重組,這其中的重組目的既有直接的垂直整合,也包括因戰略合作、整體上市、吸收合並上市和借殼上市等其它形式,在具體數值上,則分別有8家、7家、1家、1家和4家。

具體至行業中,據行業分類,則上述26起縱向整合案例中,機械行業最多有4家,其次則是化工行業的3家。

在垂直整合方式中,老白幹酒(600559.SH)收購豐聯酒業100%股權的案例也許頗為典型。

11月8日,已經停牌11個月之久的老白幹酒披露了收購豐聯酒業的最新進展。公告顯示,老白幹酒計劃以現金和發行股份的方式,作價13.99億元收購豐聯酒業全部股權,其中現金支付6.19億元,股份方式支付7.8億元。同時,還擬將非公開發行股份募資4億元配套資金,用於向交易對方支付本次交易的現金對價。

對於這筆並購,老白幹酒表示,交易完成後將整合並購雙方各自在生產和市場上的優勢,實現生產技術和銷售渠道共享,有效豐富產品種類、降低銷售費用,增強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和持續競爭力。

一位酒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白酒行業已經形成了以貴州茅台(600519.SH)為“一大”,五糧液(000858.SZ)、洋河股份(002304.SZ)和瀘州老窖(000568.SZ)等為“第二梯隊”的格局,對其它酒企而言,以並購的方式來提升市占率及業績,顯然是更快捷的發展方式。

上文提及的券商策略分析師表示,此前監管層已多次強調,借殼上市的審核等同於IPO,同時由於再融資新規的要求,以及IPO審核提速,都給借殼上市帶來了“殺傷”,但奇虎360的借殼上市,不僅將催熱中概股回歸的預期,或許也將再度令“殼市場”暗潮洶湧。

跨界並購似回暖

相比於將募投資金用於上市公司的橫向發展和縱向整合,曾在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頗為熱鬧的跨界並購,在監管的全麵升級下,去年下半年開始步入冰點。不過從最新的數據來看,今年似又有些許回暖的跡象。

11月8日,龍韻股份(603729.SH)發布修訂後的重組草案顯示,公司擬通過產權交易中心競買方式購買長影置業39%股權、長影娛樂47%股權及按持股比例承接標的公司的債務;還另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購買德匯聯拓持有的長影置業21%股權,並按持股比例承接長影置業債務。

龍韻股份從廣告行業轉向大文娛方向,與公司目前業績所處的不斷下滑有關。其三季報顯示,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53.62%至1476.45萬元,去年和前年也同樣出現下滑。

實際上在發布上述重組之前,龍韻股份就曾透露,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平台,積極探索外延發展機會,尋找優質、適合的投資標的,以增厚公司業績。

龍韻股份亦成為上市公司跨界並購的典型樣本之一。根據數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所有174家實施重大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中,有44起重組目的是資產調整、業務轉型和多元化戰略,占比達25.3%,涉及資金則超過1500億元。

具體至分布的行業,則化工行業和紡織品、服裝與奢侈品(行業分類)最多,分別達5家,其次則是機械行業和金屬、非金屬與采礦行業的4家。

自去年上半年,市場傳言包括影視、遊戲、VR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四個行業的跨界並購被叫停後,曾在2015年蓬勃發展的這一重組方式,就似乎處於“偃旗息鼓”的狀態。數據顯示,在去年整個下半年中,A股上市公司推動跨界並購的案例僅20餘例,且最終多例被監管層否決。

而在今年年初,上交所在就2016年並購重組及監管情況答記者問時,再度提及了2017年將嚴防的五大並購重組風險中,其中一條就是跨界風險,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整合風險和商譽減值風險。

“嚴格監管跨界並購並不意味著一刀切,實際上隨著並購市場回落趨於理性,一些符合企業自身發展和監管要求,基於產業邏輯的跨界並購行為,也會得到監管支持。”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說,“在理性和謹慎的基礎上,跨界並購出現回暖也是可預見的。”

(原標題:912家次上市公司募集1.4萬億融資去哪兒了?)

最後更新:2017-11-11 08:33:39

  上一篇:go 《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出爐 投資者非現場銷戶有望成行
  下一篇:go 茅台股價翻倍!跑得快的不隻是“白馬” 很多“大象”也翻身了